繪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化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手工制作社教活動

為了更全面地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弘揚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兒童對傳統民居民俗文化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懷,9月6日天水民俗博物館特別策劃了“繪二十四節氣,品五千年文化”手工制作社教活動。天水市大眾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壹基金大眾心理兒童服務站的30余名留守兒童在天水民俗博物館參加了本次活動。

首先,社教專員通過PPT讓大家了解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它總結了天文、氣象和農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反映季節、溫度、氣象和物候現象等,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經驗成果和智慧結晶。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次活動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以白露為例,讓孩子們知道白露前后的節氣交替氣溫晝夜有什么變化,通過二十字節氣表讓孩子們知道劃分的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接著,通過材料包讓青少年親手制作,在制作中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不同特點和傳統文化,孩子們在制作中針對每個節氣的詩詞也提出了不同的疑問,與社教專員一起互動探討,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節氣淵源和四季交替變更,完成了手中的二十四節氣作品。

本次活動旨在讓青少年了解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讓他們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在知行中探尋節氣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