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燈結彩鬧元宵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手工燈籠制作社教活動

中國燈籠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又統稱為燈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老百姓有掛燈籠營造祥和、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的傳統習俗,紅紅的燈籠象征著團圓與吉祥,凝結著老百姓對平安祥和、幸福美滿生活的祝愿和期盼。為了讓青少年學生感受通過懸掛燈籠來烘托節日喜慶吉祥氛圍的必要性,培養青少年熱愛祖國和傳統佳節的情感,同時鍛煉他們的動手和思考能力,讓大家在活動中彼此交流、增進團結友誼、增強凝聚力。值此元宵佳節之際,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了“張燈結彩鬧元宵”手工燈籠制作社教活動。

此次活動在元宵節下午開展,依舊采用線上和線下同步舉辦的方式,由社教專員通過微信直播平臺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元宵節和燈籠的起源與演變、用途與意義等知識,隨后將材料發放給大家進行手工制作燈籠流程。社教專員一邊向大家介紹燈籠的制作方法,一邊給同學們演示,蠟燭用來做燈芯,其他顏色彩紙按照設計好的尺寸剪成圓形和流蘇,最后用膠水粘合起來,燈籠就做好了。孩子們專心致志地看著老師的操作步驟,開始動手制作,大家積極互動,場面熱鬧喜慶。經過大家的精心制作,一盞盞彩色燈籠誕生了。活動結束后同學們拿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燈籠合影留念,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燦爛的笑容。

此次活動讓青少年學生理解在傳承民俗習俗、感受營造節日氛圍重要性的同時,融入孩子們喜歡的手工環節,使學生在親手制作燈籠的過程中,既了解了民俗知識,又培育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達到了博物館通過向學生們提供實踐操作與研究學習的綜合環境,使孩子們積極投入到社會教育活動中來的目的。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