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對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傳播科學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增強科學意識和創新能力,從中獲取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有益于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為此,天水民俗博物館在科普月之際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教育社教活動。
活動一:“陰陽合和定乾坤”——榫卯社教活動
為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了“陰陽合和定乾坤”——榫卯體驗社教活動。
9月20日上午,40多名青少年學生和100余名線上觀眾同時參加了“陰陽合和定乾坤”——榫卯社教活動。榫卯是古代中國木構架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建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榫卯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活動開始前,先由社教專員帶領大家以南宅子中楊家樓為例,了解榫卯的基本構建以及榫卯的抗震效果。為進一步加深大家對榫卯的了解,社教專員利用PPT,再次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榫卯的歷史和結構。同時通過觀看視頻,讓同學們發現榫卯里蘊藏的智慧。動手體驗環節中,一個個榫卯構建吸引了青少年學生,他們開動腦筋,時而愁眉不展,時而興奮不已,最終想方設法把手中的榫卯按規律組合在了一起。一位3年級的學生在活動中僅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拼好了一個十八羅漢,他告訴我們自己之所以能這么快拼好,全是因為平時喜歡看科普類視頻,按照視頻中的思維,把十八羅漢分分鐘拼好了。

此次活動不僅是對我國古代建筑結構學的傳承與發揚,還有利于提高我國青少年的素質及文化素養,增強了文化自信。

活動二:“會走路的文字”——活字印刷社教活動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發明的。在9月21日這天,天水民俗博物館組織青少年體驗中國智慧的活字印刷,感受古老的中華文明。
在體驗課上,講解員耐心細致地為孩子們講解活字印刷的創造、發展歷史以及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等知識,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之后,孩子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制作自己的作品,經過上色、鋪紙、印制等工序,一幅幅古詩詞印刷作品完成了,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活字印刷術的智慧和魅力。孩子們紛紛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活字印刷,以前都是在書里看到活字印刷的圖片和文字描述,這樣的切身體驗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個精致的小鉛塊,留下的是歷史的足跡,是匠人智慧的結晶。活字印刷體驗活動讓同學們觸摸到他們不曾深入了解的歷史,近距離接觸到古老科技的魅力。第二課程的延伸有效的激發了孩子們的思維,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