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天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重鎮,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名人層出不窮。他們滿腹經綸,胸懷大志,報效國家,在不同領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在藝術上出類拔萃,創作出了許多佳作。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理論文章——《非草書》就出自于天水。由于朝代更迭,戰爭頻繁,有大量的進士書畫數度易手,流落于民間。此次,天水民俗博物館承辦的《民間收藏書畫作品展》,是從民間藏家多年收藏藏品中挑選出的40幅精品。均為天水明清時期文化名人所題寫。受疫情影響,為便于大家參觀,天水民俗博物館結合展覽內容,分兩期進行線上展覽,讓人們全面了解天水地域文化,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行書對聯
規格: 縱138厘米 橫28.5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彭繩祖,秦安縣隴城人。清咸豐年間登癸丑科進士第,曾任河南南召縣知縣。任職期間,愛民禮士,政聲頗著。其書筆力豐滿,風姿綽約。

行書對聯
規格: 縱127.3厘米 橫25.5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蘇統武(1836--1912),字紹卿,秦州人,光緒二年(1987)進士。官至吏部主事,曾任天水書院山長。

楷書對聯
規格:縱135厘米 橫31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劉光祖,字遠峰,秦州人,光緒丙戌(1886年)進士,刑部主事。其一生致力于甘肅教育。善書法。

行書對聯
規格:縱135厘米 橫31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陳廷鑒,字沚明,號啟愚,武山縣洛門人。幼好學,書不離手。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拔萃科朝考一等,授七品小京官,簽分戶部浙江司。

行書對聯
規格: 縱149厘米 橫32.7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哈銳(1862—1932),字蛻庵,回族,秦州人。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待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四川壁山、宜賓、樂山等縣知縣,后回鄉創辦實業。善書法。

行書對聯
規格: 縱136厘米 橫36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張樞,字拱辰,清末舉人。天水著名書畫家。

行書對聯
規格: 縱131厘米 橫30.5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田駿豐(1878--1917),字楓淑,號二澍,甘谷縣人。光緒優貢。曾任廣西百色、河北宣化、容縣知縣等。著有《聽雨樓詩》等。

行書橫幅
規格: 縱138厘米 橫258厘米
年代:清代
作者:董壎,字鳴六,秦州人,乾隆年間癢生,工書善畫,以書法最為著名。曾著有南園詩集。

篆書橫幅
規格: 縱58厘米 橫158厘米
年代:
作者:蓬山并茂(待考)


行書四條屏
內容為:
微身輕蟬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賢路,再升上宰朝。
猥荷公叔舉,連陪廁王寮。長嘯歸江山,擁耒耨時苗。
幽谷茂纖葛,峻嚴敷榮條。落英隕林趾,飛莖秀陵喬。
出自于潘岳《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一。
規格: 縱210厘米 橫50厘米
年代:民國
作者:趙仰岷,秦州人,能書善畫,在天水書畫界享有盛名。其作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結束語
近年來,黨和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習近平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天水民俗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旨在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民間珍貴文化資源,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使其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