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深斑色古 漬少篆文全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五銖錢賞析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幣,文帝時“防盜鑄錢令,使民放鑄”。于是“盜鑄如云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這一方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埒天子,威脅中央。據《鹽鐵論·錯幣》記載:“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障海澤,山東奸猾,咸聚吳國”。可見,郡國諸侯王操持鑄幣權,勢力膨脹,威脅到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元狩五年春“罷半兩錢,行五銖錢”。這種五銖錢錢面文“五銖”,重五銖,多為郡國鑄造,因而通稱“郡國五銖”或“元狩五銖”。郡國五銖是一個鑄造和流通的時間都比較短的幣種,于元狩五年試鑄,僅流通了三年(公元前118年到公元前115年)。
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針對“郡國鑄錢,民多奸鑄”使五銖錢越鑄越小的狀況,改由京師鐘官統一鑄造“官赤仄”錢,即赤仄五銖。赤仄五銖一枚當郡國五銖五枚使用,并規定:“賦官用非赤仄不得行。”但僅僅過了兩年,“赤仄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于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銷廢之”(《史記·平淮書》)從此,鑄幣權由漢中央王朝控制。“上林三官”成為漢武帝時期專門負責的鑄幣的國家機構,其機構設置于上林苑,由水衡都尉管轄,屬官有“上林均輸、鐘官、辨銅令”(《漢書·百官表》)或“鐘官、辨銅、技巧三令丞”(陳直《史記新解》)。“三官”各有分工,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這批五銖錢又被成為“上林三官五銖錢”,其質量很高,便于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基本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但其鑄造工藝更先進,多為銅范或制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另外,在幣面形制上也進行了改革,錢面新增外郭、內郭,既增強了銅錢的美感,又可防止民間用銅錢磨取銅屑的現象。上林三官五銖錢“銖”字“金”頭有三角形、帶翼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9.7毫米,郭厚1.5-2毫米,寬1-1.4毫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記號有穿上橫畫和下半星兩種。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的這枚西漢五銖錢文嚴謹規矩,小篆,“五銖”二字修長秀麗,“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五銖錢“銖”字“金”頭為箭鏃形,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錢徑25毫米,重3.0克。五銖錢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錢型整齊。

(館藏上林三官五銖錢)
東漢五銖的錢文筆勢與西漢五銖有明顯區別,并且東漢中后期鑄造的五銖錢,也帶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和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橫排成列。橫畫或豎畫者,或陰刻于面和背,組成一些似字非字的記號。館藏東漢五銖錢“朱”旁上橫圓折,“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成為東漢五銖錢的明顯特征。記號為穿上橫畫。錢徑為24毫米,重1.72克。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五銖錢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比較粗糙,字口淺平。

(館藏東漢五銖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包括沈充五銖、當兩五銖、公式女錢、鐵五銖、兩柱五銖、四柱五銖、陳五銖、鵝眼五銖、平當五銖、永平五銖……等等。
隋代鑄行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文曰五銖,重如其文。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鑄行五銖錢。“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兩種,外廓甚闊,面無穿廓,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朱”頭多呈方折。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后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另有鐵錢。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藏)
另外,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五銖——金五銖。1980年,陜西省咸陽市塬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錢徑26毫米,穿徑11毫米,厚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外郭,正面外郭較背郭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股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朱”頭方哲,“金”字頭呈三角形。制作精美,色澤金黃,光艷奪目,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但是金質五銖并不作為貨幣流通,只作為賞賜和陪葬物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五銖錢輕重適中,設計合理,其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它的誕生開創了長達七百三十余年的五銖錢流通時期,并成為此后圓錢的楷模,在中國造幣史上占據有重要地位。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