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飛舞辭舊歲 醒獅跳躍賀新春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春節系列舞龍舞獅社教活動

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F代的舞龍舞獅運動已由民俗表演發展成為一項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為了讓民俗文化活起來,1月27日(農歷大年初六)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了春節系列舞龍舞獅社教活動,活動以線上線下同步的形式開展。

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龍是漢民族古老的圖騰,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征;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的寓意就是可以帶來好運,每次只要到了春節或者一些慶典的活動,總是會用舞獅來慶祝。所以以舞龍舞獅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民族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的傳統。

活動開始,社教專員為孩子們講解了舞龍舞獅的起源、演變、傳統習俗、文化內涵和制作流程;接著開始了手工制作體驗環節:孩子們應用彩紙、鈴鐺、紙箱等常見而普通的材料,用五彩的紙箱做龍的頭部,再用偏厚的紙箱做了龍身,通過剪、折、卷等不同的方式制作出了一個個生龍活虎、活靈活現的舞龍舞獅的形象;最后由社教專員組織同學們分為兩組,學習了舞龍舞獅行走路線要領和原地8字舞龍等基本動作技巧,通過同學們的親身體驗,感知到了舞龍舞獅的樂趣,鍛煉了孩子們的協調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增強了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間文化有序傳承下去的激情與動力。



通過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青少年對“舞龍舞獅”這種古老的民間習俗的認知度,而且深切理解了弘揚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舞龍舞獅”經過千年傳承所醞釀出的文化內涵,使孩子們幼小純凈的心靈深處,扎根下保護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不分年齡、不分文化層次人人有責的使命擔當。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