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青少年教育成果展”
近期,天水市博物館組織策劃了2023年“學術活動周”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座談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學術講座、研學考察等。

▲召開“青少年教育成果展”策展交流座談會
12月5日,天水市博物館組織職工在天水民俗博物館召開了“青少年教育成果展”策展交流座談會,通過實地參觀展覽、座談交流,大家就社教活動策劃、研學課程開發、青少年教育以及天水民俗博物館學術研究工作的推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劉繼萍作分享
6日上午,由館內副研究館員劉繼萍、陳紅波、王小應分別就自己承擔的已結項課題研究成果作了分享。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劉繼萍通過研究認為運用現代分析技術對明清書畫作品及裝裱用紙進行纖維檢測和顯微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明清時期書畫用紙原料及造紙工藝等信息特征,為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天水市博物館學術研究部文博副研究館員陳紅波作分享
學術研究部文博副研究館員陳紅波從天水地區館藏宋、金銅鏡的鏡形、鏡種、紋飾風格及其所表現出的一些獨有特征出發,結合天水館藏銅鏡的實例佐證研究,認為中國古代銅鏡在歷經了唐代高度繁榮之后,至宋金時期,逐漸步入了一個長期、緩慢的頹勢發展階段。

▲天水市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王小應作分享
陳列展覽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王小應以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戰國時期銀箔飾片為研究對象,通過課題研究多角度分析了這批銀箔飾片合金成份、制作工藝等,為文物的科學保護和進一步探討天水地區西戎文化銀質類文物制作工藝技術、西戎文化及秦戎文化關系提供了借鑒。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博研究館員陳國科作講座
6日下午,特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博研究館員陳國科作了題為《發現與建構——考古視域下的早期甘肅》學術講座,陳所長以近些年來甘肅地區考古新發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白石崖溶洞遺址、圪垯川遺址、南佐遺址、靈臺橋村遺址、早期秦文化相關遺址、吐谷渾王族墓遺址為例,通過大量豐富的考古實物資料以及相關研究成果,講述了人類起源與演化、文明起源與傳播、國家起源與發展、文化交流與互鑒、民族交往與融合等五個方面的問題,為我們層層遞進梳理了甘肅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歷史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讓我們通過這些豐富的實物資料看到了甘肅地區遠古先民光輝燦爛的發明創造。天水市博物館職工、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師生、行業內博物館同仁100余人聆聽了講座。
此次以“學術活動周”的形式集中開展學術活動是我館在推動全館學術研究、調動大家學術積極性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講座現場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