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優化金融運行的外部條件,而且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影響金融穩健運行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更好地發揮金融業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促進轄區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為目標,把推動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以培養市場信用環境、加強誠信宣傳為手段,立足實際,著力于良性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開展理論研究,加深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探索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工作機制 天水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在提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工作目標以前,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活動,如由地方黨政會同金融機構提出改善地方投資環境、信用環境的意見和建議,開展金融安全區創建活動,在農村地區開展信用村創建活動,推進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設等工作。在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目標確立之后,市委、市政府針對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實際,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確指出: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把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議事日程,切實抓出成效。在近年來全市及各縣(區)召開的經濟金融分析例會、經濟金融座談會、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聯席會等各種會議上,多次就加強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 與此同時,2005年以來,市、縣兩級人民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圍繞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積極開展理論研究,探索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工作機制。分別在清水、秦安兩縣舉辦了以“縣域經濟與金融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收到了良好效果。通過理論研討和工作探索,進一步明確了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對于更好地發揮金融業核心作用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由多個領域和不同部門堅持不懈、相互配合、有的放矢地科學推進,才能從根本上取得實效;必須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借力行舟、協同推動上,形成地方黨政重視、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為此,在金融機構開展的創建信用村、信用社區、開展反洗錢和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穩定工作機制、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等工作上,均建立了由政府領導出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依靠政府的行政力來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通過這種協調機制,逐步在政府與金融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溝通協調機制,為進一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近年來在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實踐 1、以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在農村地區開展信用村(鎮)活動。 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農村信用社傳統的信貸投入運營機制已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新的矛盾不斷出現,集中表現為農民貸款難與信用社難貸款的問題。2000年,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出臺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辦法》,提出了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信用村(鎮)的設想,成立了由副市長為組長的全市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創建信用村(鎮)工作領導小組,率先在省內創建了第一個信用村試點村——天水市秦安縣千戶鄉川珠信用村。在創建中,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的行政號召和凝聚力作用,把信用村(鎮)創建工作與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在創建中注重農民明禮守信意識的培養,對改善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個別賴債戶在輿論的壓力下,也主動到信用社歸還貸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也為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創造了寬松的環境。2000-2003年,全市農村信用社共清收不良貸款23470萬元, 8976農貸戶主動歸還了4758萬元歷年陳貸舊賬。止2006年底,全市已建信用鄉鎮6個,信用村448個,信用戶18萬戶。2003年初,中組部賀國強部長到曹石信用村視察時,看到村頭豎立的信用村牌匾后非常高興,稱贊信用村是一塊金字招牌,要充分發揮它的品牌效應。 2、結合金融安全區創建活動,積極開展依法收貸,為進一步做好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 天水市自2000年創建金融安全區活動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創建金融安全區的活動,并將維護金融債權工作與各項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營造了良好的依法收貸氛圍。一是將依法收貸與創建金融安全區結合起來,市政府于2001年下發了《關于整頓金融秩序,制裁和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意見》,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金融系統聯合制裁和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活動,公開曝光54戶逃廢債企業名單,有效的遏制了轄內逃廢銀行債務的增長勢頭。二是將依法收貸與落實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雙降目標和《天水市農村信用社三年發展規劃和任期責任目標》結合起來,與金融機構簽訂了不良貸款清收和下降責任書,有效促進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雙降和農村信用社風險化解工作。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占比分別由2001年的48.82 %和29.07 %下降為2006年的11.85 %和 9.42 %。三是將依法收貸與信用村鎮建設相結合,將不良貸款的清收歸還與信用戶、信用村評選和小額信用貸款發放掛鉤,提高了廣大農村地區的誠實守信意識,帶動和促進了農村信用社的依法收貸和不良貸款的盤活化解工作。四是將依法收貸與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在完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擴大信息采集和覆蓋面的同時,積極做好信用信息查詢和咨詢服務工作,尤其在指導金融機構信貸決策,防止企業和個人過度負債,防范信貸欺詐,及時發現和打擊逃廢債行為,催收和降低不良貸款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1-2006年,全市金融機構共依法收回貸款997筆,涉案金額17261.2萬元,執行835筆,收回13378.51萬元,收回率為77.5%。其中依法起訴543筆,金額12883.51萬元,申請支付令410筆,金額405.2萬元,仲裁44筆,金額89.8萬元。 3、關注經濟主體的發展,積極支持企業改革、改制,把密切銀企合作作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催化劑。 銀行、企業是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主體,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是衡量金融生態質量的重要指標,銀企關系的改善對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001年10月份以來,我市企業改制力度加大,以產權轉讓、轉換身份和轉變機制為思路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在全市整體推開,涉及企業達432戶,其中多數企業與銀行有信貸關系。為了做好本次企業改制工作,人行天水中心支行研究出臺了《關于金融系統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金融機構要主動參與改制工作,認真辦理企業改制過程中債權債務的置換手續,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然而,在改制過程中還是出現了部分企業借改制之機,變相逃避金融債務的事實,致使金融機構對改制企業的不信任感加劇,收縮了對改制企業的信貸支持,合作關系一度十分緊張。針對這一敏感性的問題,在市政府的主導下,成立了聯合調查組,對轄區國有企業改制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調查后再次召開聯系會議,要求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支持經濟發展與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一方面要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對失信企業進行聯手制裁;另一方面要在控制風險、落實責任的前提下,積極尋找信貸切入點,加大對改制后有前景、有市場、效益好和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由于協調及時,措施得力,有效地避免銀企關系的進一步惡化,確保了全市企業改革工作的穩步推進。 4、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相結合,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結合轄區金融生態十分脆弱的實際情況,天水市政府把改善金融生態環境與農民貸款難、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擔保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結合起來,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加大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了區域經濟金融運行的效率。一是積極支持守信企業的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組織開展中小企業項目推介會、中小民營企業座談會、非公有經濟發展座談會等多層次的銀企合作,有效疏通了銀企信息交流渠道,一方面使企業了解銀行金融產品與服務,另一方面也使銀行了解企業發展的所需、所盼,提高了金融產品與經濟發展的吻合度,在全市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適度增長、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銀行資產質量、經營效益同步提高,金融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為地方經濟金融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二是把宣傳普及誠信意識與對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助學貸款進農村、小額擔保貸款進社區活動,起到了“一箭雙雕”效果。止2006年末,全市國家助學貸款余額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194萬元和1078萬元,位居甘肅省前列。 5、積極開展建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2006年以來,在認真分析轄區經濟金融發展實際的基礎上,由人民銀行市中支組織開展全市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考評機制建設,并確定武山縣為全市金融生態環境考評機制建設試點縣率先進行試點。首先,確定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所遵循的六大原則,即科學性、系統性、操作性、可比性、共享性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保證了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功能、統計功能、監測功能和預警功能的有效發揮。其次,合理篩選評價指標,確定了經濟發展指標、金融質量指標、金融結構指標、金融效益指標和金融發展指標等五大類共50個相關指標作為評價指標。第三,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對轄區金融生態環境狀況作出了總體評價,并以《武山縣金融生態環境報告》的形式發布。武山縣金融生態環境試點建設工作為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全市范圍內的經驗推廣,提供了參考依據。 6、加強誠信體系基礎工作,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加強基礎建設、嚴格履行職責、服務與管理并舉、提高工作質量”為原則,積極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全面抓好誠信工作各項制度的落實,努力實現誠信管理工作的創新,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和打造“誠信天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我市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分別與全國聯網運行。截止2006年底,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收錄全市16.68萬自然人的基本情況、貸款歸還、信用卡交易、住房公積金繳存等信息,累計查詢2.45萬次;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收錄全市3810戶貸款企業的基本概況、財務指標、貸款歸還、信用擔保、拖欠工資等信息,累計查詢5200次。 三、主要效果 1、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對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行政環境逐漸好轉。 近年來,天水市各級政府對加強金融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對推動金融生態建設和打造“誠信天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是天水市政府在通過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加強誠信城市建設的意見》,從城市、政府、企業、個人四個層面提出了誠信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預期目標、建設步驟和主要任務。明確提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施金融帶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要求各級政府要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常抓不解。二是進一步加強對金融工作的協調與服務。為了切實加強對全市金融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服務,市政府成立了天水市金融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天水市金融工作辦公室,及時協調解決金融業改革發展中突出困難與問題。三是落實鼓勵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了《促進天水市金融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培育資本市場、“招行引資”、金融生態建設以及解決金融機構的實際困難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政策措施。四是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各級政府充分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教育、宣傳等各種手段,進一步加大了對市場經濟主體的引導,采取各部門聯合方式,有針對性地對金融市場進行了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金融犯罪和非法金融活動,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建立逃廢銀行債務企業、個人黑名單通報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金融機構和債權人的利益。四是扎實推進“誠信天水”建設。提出了要從誠信個人、誠信企業、誠信社會、誠信政府抓起,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維護誠信、懲治失信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提出了人以人民銀行誠信系統為平臺,融合全市信用資源,加快全市“多網合一,資源共享”的誠信體系建設,為在全社會形成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奠定基礎。 2、司法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完善的法律服務體系,良好的司法環境是必不可少的。伴隨著全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人民法院加大了對金融債權的保護,提高了訴訟效率,金融勝訴案件“贏了官司輸了錢”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2001-2006年,全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44327件,審(執)結44006件,年均結案率為92.91%;處理群眾來信32403件次,共檢查各類案件33304件,其中質量等級達到合格、良好、優秀的案件占99.26%,案件質量逐年提高。一是先后審結了涉及金融債權的63戶市、縣屬國有企業破產和一批企業改制案件,保障我市國有企業重組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二是依法審理買賣、購銷、借款、租賃、金融、保險等合同糾紛案件,共審結7273件,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行為。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調解率平均達到48.9%。三是加大執行力度,維護司法權威。2001-2006年,共受理執行案件8369件,執結8168件,年均執結率80.27%,執結案件標的8.05億元。2006年共清理出近年來執行積案444件,標的6250.97萬元,經過努力,已執結272件,標的2966.31萬元,執結率為61.26%,標的執行到位率為47.45%。四是強化審判監督,維護司法公正。兩級法院對提起申訴和申請再審的案件,能夠進行認真復查,對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依法提起再審,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001-2006年,共審結檢察機關提出的抗訴案件111件,依法改判23件,改判率為20.72%,糾正了存在的錯誤和問題,維護了司法公正。 3、金融微觀環境得到了提升,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從全市目前情況看,建行、中行和工行相繼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農村信用社改革正在取得穩步推進。通過改革,金融業的自身活力明顯增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國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得到基本化解,資產質量大幅改善,經營業績穩步提升,公司治理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穩步提高,不良資產逐年下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金融機構分布更加合理。2006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291個,比2001年減少123個。其中,國有商業銀行減少了110個,農村信用社減少了24個。二是資產總量快速增長。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78.96億元,比2001年增加104.68億元,增長140.93%。三是資產質量穩步提升。止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22.96%,比2001年下降了13.14個百分點。四是經營管理水平有所好轉,盈利能力明顯增強。2006年末,國有商業銀行實現利潤6779萬元,比2001年增加14476萬元;農村信用社實現當年結益1004萬元,比2001年末增加1379萬元。這些條件的改善,為我們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自身環境。 4、促進了信貸資源有效配置,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強。 轄區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金融間的良性互動。通過近幾年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從全市情況看,銀企合作關系、銀政合作關系出現了新的面貌,社會整體信用意識普遍增強,失信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獎優罰劣的市場規則得以體現。天水市不但吸引了眾多的投資項目,同時也為信貸投入帶來了新的商機,進一步促進了全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了銀政企三方共贏。2006年,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9.69億元,增長13.82%,同比多增6.89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9.72億元,增長13.95%,同比多增6.88億元。13.95%的信貸增長速度是天水市近7年來的最高增長速度,信貸快速增長的態勢較為明顯,良好的金融生態帶來資金的“洼地效應”逐漸顯現。2003-2006年,全市經濟分別保持了10.7%、11.2%、12.5%、10.3%的增長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