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時空的隧道
聆聽那遠古戰車隆隆,劍戟鏗鏘
目睹那漫野旌旗招展,鐵騎如潮
恢弘的歷史定格于這剎那之間
凝固而成舉世聞名的兵馬俑
兵俑自成方隊
馬傭栩栩如生
面對這古老的文明
始皇帝的功過是非誰人論評?
朦朧中,滾滾飛塵彌漫眼前
勢不可擋的勇士們
身披鎧甲,手執方天畫戟
駕戰車,驅駿馬
蒼穹間留下一道世人景仰的驚嘆

徒步走過長長的路,六號坑就在秦陵的半山腰,四周封閉,鐵門緊鎖,這里只是考古人員的天地。
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在參觀過秦兵馬俑后曾說過:“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蔽胰ミ^兩次兵馬俑的一二三號坑,那應該算做秦始皇兵馬俑的“正室”,但我現在真的不想再去那里,我更喜歡于這半躺在地下,還未起身的兵馬俑。
原來本以為兵馬俑近在秦始皇陵腳下,并且應該是背倚雄峻的山脈,及至到了近前,才知道距皇陵還有1.5公里的距離,由于霧氣氤氳,加之建筑與樹木的遮掩,視野之中,都是平坦的原野,看不到無處的驪山,也就看不出此地與帝王之相有多大關系。

兵馬俑的鎧甲
在開放的兵馬俑博物館,文化的唯一作用是牟利,兵馬俑存在的唯一意義是賺取游客的銀子,這是可悲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博物館,門票的價格只相當于當地一塊面包的錢,以便它的國民都有均等的權利來沐浴和享受文化。兵馬俑的價格之高,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把文化用高價鎖起,委實不是一個民族的驕傲。此外,博物館到處是藍田玉,是幾百塊的畫冊,是大嗓門的導游,是蜂擁不息的各地方言,我覺得疲倦而無所獲。這樣的情景,日復一日地上演,出租車司機驕傲地介紹兵馬俑每天的門票收入,調侃說“兵馬俑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藍田玉和兵馬俑真的那么血脈相連么?如果不,請把藍田玉的商店從兵馬俑撤走,因為導游會把游客大多半的時間消磨在商店。
六號坑,在秦陵封土西側,剛看見它的那一剎那,忍不住有些驚奇,印象中的兵馬俑博物館前的熱鬧和混亂在這里竟然神奇般的消失了,熱鬧的攤位和飯館的位置上長滿了樹和新鋪不久的草皮,聽不見各種各樣的買賣吆喝聲,四周安靜得可以聽見鳥兒鳴唱和風穿過樹枝的聲音。
皇陵在驪山北側。一般而言,風水學都倡導背山面水,座北朝南,沒想到秦時的觀念恰恰相左。也許背山面水都是一致的,但卻是枕著驪山朝向山方的?磥磉@才應該算是“正室”,一直誤以為兵馬俑是實體的,看到發掘的現場,才知道上身是中空的,一些在地下即已遭到壓塌損毀的俑體的碎片,清晰展示了俑體的真實情況。
保存出土的俑的色彩,至今還是一道難題。雖然以前看到過與德國合作保護色彩成功的報道,但到了現場,才知道那也只是延緩退色的過程罷了,所以,更多的俑尚且埋藏于地下,以留待后人更高的智慧更發達的科技加以更完美的保存。

六號坑發覺現場

六號坑出土的殘破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