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臻:“沒交。”
記者:“為什么沒交啊?”
高國臻:“白銀公司答應就是一塊交,但是到現在也沒交。”
對于白銀公司銅冶煉廠、第三冶煉廠等污染大戶,環保部門更是沒有辦法。
高國臻:“因為他有十多萬人,涉及到吃飯的問題。”
記者:“這個企業要是停產了是不是整個白銀市就不行了,他這個企業在你們
白銀市占的分量有多重?“
高國臻:“可以說有了白銀公司就有白銀市,沒有白銀公司就沒有白銀市。”
白銀有色金屬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第三冶煉廠廠長 張康龍:“ 職工只是迫于就業的壓力不能停。”
白銀市環保局局長 李巨忠:“它違法了,我們沒辦法。因為排污費它不交,你有什么辦法,我們就通過法院這種手段法律手段來解決一些問題,另外罰款,我們罰了以后,但是他不執行。不執行環保局就沒辦法,沒有辦法我們只能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但是法律手段,特別是大環境沒有形成的話,他們執法也有些困難。”
記者:“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過這些問題嗎?”
李巨忠:“基本上排污費,我們的罰款方式一部分都是通過這些手段來進行的。”
白銀的環保部門對污染企業除了罰款,也沒有更多的辦法。白銀有色金屬集團公司是白銀最大的污染企業,雖然曾經連續多年都坐在全國銅冶煉行業的頭把交椅,但七八年前,企業就已經陷入困境,最嚴重的時候,資產負債率高達114%,累計虧損47億元。企業沒錢,迫在眉睫的治污計劃,也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在白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三冶煉廠,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廠方一直想進行環保治理,對設備進行更新換代。
白銀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第三冶煉廠副廠長 張康龍:“我們現在很多的想法,包括很多工藝改造方案,實際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了,但是一直苦于資金的壓力整個公司資金的艱難程度一直沒有改,我們廠的改造歷程,九二年提出過一次,九七年提過一次,零一年提過一次。”
但是,第三冶煉廠要進行設備改造,需要數億元的資金。
在白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像第三冶煉廠這樣需要治理的項目還有很多,需要的資金量約30億元。
對于直接排入黃河、重金屬嚴重超標的東大溝污水,白銀市很早就有了一個治理的計劃。
白銀市環保局污控科科長 牛亞萍 :“在上游建一個壩,把水攔起來,要求沿東大溝的
各個單位處理,達標的水進入東大溝,進入東大溝后,我們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以后,達到回用的標準以后,我們再進行回用。“
記者:“再回用,就不用往這里排了。”
牛亞萍:“對。”
記者:“那就沒有水往這里排了?”
牛亞萍:“基本很少了,因為這是一個排污溝,還有旁邊農灌的剩水也在里面呢。”
記者:“這個項目是什么時候提出的?”
牛亞萍:“這個項目是在十一五規劃就放進去了。”
白銀的治理計劃需要資金2億多元,如果治理計劃得以實施,東大溝的污水處理后將被循環利用,基本不再向黃河排放,黃河流域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將徹底消失,但是同樣由于沒有資金,治理計劃已經作了十多年卻一直都沒有實施,東大溝到目前為止仍然在源源不斷向黃河排放著重金屬嚴重超標的毒水。
記者:“要是沒有上面的支持咱們自己能掏出這筆錢嗎?”
牛亞萍:“沒有這個能力只有依靠上面。”
白銀環保局局長 李巨忠:“最主要的一個是沒有資金,特別是有的企業在緊急的時候,
特別是五六十年代建的這些企業,這個環保設施都沒有上,企業又經營了幾十年基本上就沒有這個能力上環保設施。”
白銀傾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治理污染
白銀市的老企業現在掉進了一個陷阱里,一方面經濟轉型資金困難,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又沒錢可治。但不管怎么說,如果城市還是整天煙霧騰騰,污水橫流,期望中的經濟轉型也就無從談起。從2005年起,白銀市開始連續啟動和實施了4個環境工程項目,他們希望前所未有的大投入,能擋住污染的腳步。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盛華仁到白銀視察污染狀況, 隨后,白銀歷史上最大的環保工程——白銀有色金屬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銅業公司制酸系統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工程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改委、甘肅省環保局共同支持,耗資2.48億元。
白銀有色金屬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銅冶煉廠負責人 余旦新:“如果說僅依靠我們企業的那點效益來建設這個工程,可能十年都很難建成。”
2月12日,工程正式交付使用后大幅度減少白銀市的空氣污染狀況。
白銀環保局局長 李巨忠:現在這個項目上去以后,它可以減排4.7萬多噸二氧化硫,減排廢水280萬噸,減排重金屬405噸。”
記者:“那么這4.7萬噸二氧化硫占白銀市的比例是多大?”
李巨忠:“占白銀城區48%,它現在以后白銀市的空氣質量,也能達到二級,已經能達到二級,以前是達不到二級的,以前達到二級的天數少一些,一年能有個100多天吧,現在有超過兩百多天。”
記者了解到,為了制酸系統改造工程上馬,白銀市也拿出了6千萬元的配套資金。
李巨忠:“白銀市市級財政收入也就是2.5個億,可以說拿出了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來治理污染。”
隨著工程的完工,投資2億多元的白銀公司第三冶煉廠環保改造項目已經開始啟動,投入需要7億多元的銅冶煉改造、2億多元的東大溝廢水治理項目也正在向上爭取資金。
半小時觀察:公正解決歷史包袱,節能減排才能見效
甘肅白銀最大的污染源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國有企業。對于一些新開工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可以很容易做出關停并轉的決定;但對于像白銀市的這些老國有企業,卻很難下決心停掉,因為這些企業大多虧損運行,靠它們自己來解決污染問題,完全不現實;但如果要關掉它們,成千上萬的國有企業職工如何安置,同樣是一個大問題。
事實上,在過去計劃經濟的幾十年里,有許多國有企業,為國家貢獻了它們所創造出的絕大部分財富,剩下的財富僅僅夠工人們過上溫飽的生活,無論是企業的發展還是周圍環境的治理,企業根本無能為力。國家應該而且必須對它們施以援手,幫助它們治理污染。一是因為道義應該這樣做,二是現實如此,只有幫助解決它們的歷史包袱,企業才能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對包袱沉重的國有企業,更應該加強財務監管。白銀的國有企業聲稱連1萬元的罰款都交不起,它們每年的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又是多少,是不是應該嚴加檢查一下?要防止一些虧損的國有企業負責人,和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政府官員,一方面大聲喊窮,不斷向國家伸手要錢要政策,另一方面又大吃大喝,周游世界。否則,國家扶持的力度再大,填的還是無底洞,節能減排依然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