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新聞網10月4日電(陳曉軍)“地理標志”已得到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可,世貿組織已將地理標志與商標、專利等作為平等的知識產權列入了保護的范圍,標有“地理標志”的產品也在市場上日趨走俏。
目前,全國已有539種產品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產品,甘肅省的“蘭州百合”、“禮縣大黃”、“臨洮大麗花”、“武都橄欖油”等4種產品入列,占全國0.7%。
“地理標志”是什么?
地理標志產品是與地方水土、傳統工藝、悠久歷史分不開的。醫界有句通話叫“十藥九當”,就是說在中藥配方中少不了當歸這種藥。據有關人士介紹說,東南亞地帶的華人在用藥、藥膳時喜歡用當歸,但他們只認“岷歸”一種,即岷縣附近所產的當歸。因為岷縣地帶氣候適合當歸藥材的種植,有效含量較高,藥效較好,幾百年來“岷歸”質量已得到人們的認可。
在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地理標志的定義是“識別一貨物來源于一成員領土或該領土內一地區或地方的標識,該貨物的特定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主要歸因于其地理來源。”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地理標志產品包括:一是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二是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指根據有關規定對經申請獲得批準的產品給予的一些特殊保護制度,包括準予使用特殊標志、禁止其他地區企業使用該名稱,對產品質量進行監控等。界內人士說,地理標志產品就是有歷史積累、有一定的規模、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特產。
甘肅省“禮縣大黃”原產禮縣,譽稱“銓黃”,從漢代《本草經》記載起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中藥材品種論述》中寫到“銓水大黃產于禮縣銓水”,“銓水大黃產量最大”,足見禮縣是大黃的正宗產地和主產地。中世紀禮縣大黃被歐洲人視為靈丹妙藥,公元1403年就有300余峰駱駝運大黃抵中亞撒馬爾罕,明清期間,“永和號”等外地藥商常駐禮縣進行大黃交易。2003年,禮縣大黃栽培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產量達到5000噸左右。正是由于1700余年的栽培經驗和特殊的氣候,禮縣大黃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成為我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批準的地理標志產品。
“地理標志”功何在?
百合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植,但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其產品的含糖量、口感遠不能達到蘭州地區種植的百合。前幾年,由于各地均把“蘭州百合”作為一種商品,而不是地理標志,將所有的百合都貼上“蘭州百合”的標識銷往全國,使蘭州本地的百合信譽大受損失。
眾所周知,好的百合從種植到上市,最少也要三五年的時間。“蘭州百合”成為地理標志產品以后,只有產于蘭州的百合,經有關單位確認方可貼上“蘭州百合”的地理標志。從此以后,蘭州百合在全國市場上才重新興起,消費者對“蘭州百合”信譽度有了新的認識,價格才有一定的回升。
但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將地理標志與產地標志、商標等混為一談,許多地理標志仍被當作商品名稱在使用,加之假冒偽劣商品的沖擊,使大量具有地理標志的地方特產被迫從市場上退出。
“地理標志”有多遠?
“陜西蘋果”可以說是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一個范例。2003年,“陜西蘋果”獲準使用“地理標志”。經過幾年的培育,“陜西蘋果”的保護區域已達到400余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蘋果產區,蘋果年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27%,世界蘋果產量的9.4%,2004年出口創匯首次突破1億美元,2005年超過2億元大關。
與陜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相似,我省地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省地方特產優勢十分突出,從河西的葡萄、啤酒花、白牦牛到天水的花牛蘋果,隴南的茶葉、木耳,各地豐富的中藥材等等,都是外地難以取代的。但由于沒有申請地理標志,也成為造假售假者仿冒的重點對象,給我省種植、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為何我省的地理標志申請和保護如此滯后呢?據省質監局有關專家分析,一是部分地方政府重視和認識力度不夠,沒有認識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所內涵的價值。二是申報經費短缺。三是宣傳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低,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大家對地理標志產品的認識還很陌生。
申請地理標志,必須要有機構申請,才能上報,所以地方政府必須要有實質性的運作。同時,申請地理標志必須要有申請書、生產地理區域范圍及地理特征的說明,規模、銷售情況及歷史淵源,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生產質量安全標準等一系列的科研報告和材料,而完成這一系列工作,至少需要10萬元左右的經費。由于資金短缺問題嚴重,我省很多地方特產與地理標志擦肩而過。
甘肅省在地理條件和歷史積累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地理標志產品完全可以形成規模。甘肅省有關專家和人士呼吁盡快出臺《地理標志產品監督管理條例》,明確監管制度和各方責任,同時各級財政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用于地理標志產品申報、保護等方面的支出。
實踐證明,“地理標志”可以切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大地理標志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對于培育甘肅省特色農產品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