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看甘肅 春風化好雨隴原日日新
記者感言:隴原飛歌
如果把甘肅比做一條大河,十四個市州就像是十四條小河。俗話說,小河漲水大河滿。五年來,日漸豐盈的小河,匯成了一條洶涌的大河,挾裹著千萬隴原兒女的歡樂和希望,奔流不息,日夜向前。
這是令人高興的五年。從千里河西到隴東大地,從黃河之濱到甘南草原,所有的土地都春潮涌動;不管是干部還是群眾,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每一顆心靈都歡欣鼓舞。45萬平方公里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木、每一個村莊、每一間廠房,都彌漫著豐收的喜悅。
這是值得驕傲的五年。發展速度最快、資金投入最多、招商引資最多、項目建設最多、人民得實惠最多……五年的高速發展,為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積聚了無窮的能量,增添了強大的后勁:鐵路公路上流動著不竭的財源,高樓大廈里涌動著高漲的人脈,工業園區里生產著“甘肅造”的驕傲,大街小巷里充滿著幸福的笑臉,田野鄉村里收獲著美好的希望……
這是多么美好的五年。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我們的自信一層一層提升;一條條高速公路延伸四方,我們的幸福一點一點拓展;一個個惠民政策接連不斷地傳來,我們的心情一天一天燦爛。新辟的園區、新蓋的樓盤、新建的公園、新修的大橋……在這塊土地上,有太多美麗的鏡頭,有太多精彩的畫面,一眨眼,就會有一個驚喜的發現。
這是值得總結的五年。昔日的河西糧倉,變成了鮮花的世界,牧草的海洋;干旱的隴中,過去賴以糊口的“土蛋蛋”,而今成了發家的“金蛋蛋”;隴東大地,一條條綠色果帶翩然延伸,一頭頭肥牛走出欄舍;多姿多彩的南部山區,大紅袍花椒香透白龍江兩岸,山中珍品映紅了姑娘們的笑臉……全省十四個市州各具魅力的特色產業,為千里隴原平添了幾分秀色。
觀念不變,看山山窮,看水水貧;觀念一變,看山山生金,看水水吐銀。貧困的循環已被打破,甘肅正闊步邁入快速發展、科學發展的軌道。制種業全國第一;人工種植牧草全國第一;牧草加工量全國第一;啤酒大麥種植全國第一;油橄欖種植全國第一……在西部大開發春風的吹拂下,隴原芳菲盈野,千百年來的富裕之夢正一點一點變成現實。
如果說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壯筋骨、打基礎的五年。那么,從現在開始,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開始,全省每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發展的條件越發成熟,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發展的措施更加實在,發展的舞臺不斷擴大。
誘人的圖景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嶄新的希望正在向我們招手,鏗鏘的腳步催促我們前進,讓我們放開手腳,再創新業,再鑄輝煌!
慶陽老區邁出新步伐
本報記者先朝陽
慶陽市著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共實施包括慶陽機場在內的各類項目4059個,完成投資206億元,其中實施千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31個。慶西、打慶公路,西平鐵路、西長鳳高速公路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或立項,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巴家嘴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一批民生工程的順利實施,流域治理、人工造林等一批生態項目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蘭州國企改革滿目春
本報記者周丹波
蘭州市委、市政府開展了一場以“兩個置換”(產權置換和職工身份置換)為突破口,企業改制、資產重組、制度創新為目標的國有企業改革“393”攻堅戰。目前,累計支出改制成本30.2億元,231戶企業完成改制,8.3萬名職工國有身份得到置換,分別占企業和職工總數的96.3%和98.8%,完成企業重組107戶,其中引進戰略投資者資產重組33戶,引進資金40.1億元,盤活存量資產44.3億元,已有5萬多名職工與改制企業簽訂了新的勞動合同。國企改革被國務院國資委稱為老工業基地“無震蕩”改革的“蘭州模式”。
張掖勞務大軍闖天下
本報記者殷尚清
張掖市在發展壯大勞務產業中,政府既不當“專制婆婆”,也不做“甩手掌拒”,主要是充分發揮致富能人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的作用,按照市場需求,在新疆、青海、西藏、北京、廣東、山東等20多個省市區建立比較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經營范圍已從建筑、采礦、建材行業發展擴大到了冶金鑄造、電子儀器、服裝制作、社區服務等智能技術性行業,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由過去的“散兵游勇”轉向了有組織、成建制的輸出轉移。
甘南五大優勢促發展
徐仲英
甘南藏族自治州立足畜牧、水電、礦產、旅游、藏中藥材五大特色資源優勢,確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論證推出了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同時,切實抓好了農牧業互補戰略措施的實施,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和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幾年來,在州委、州政府的帶領下,各級干部求真務實,埋頭苦干,使甘南州進入了歷史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受到了各族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如今的甘南草原景色優美,牛羊肥壯,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武威城鎮建設步伐快
本報記者馬順龍
近五年來,武威市編制完成了武威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完成了古浪、天祝兩個縣城的第二版總體規劃修編、民勤縣城控制性詳規編制;編制完成了36個建制鎮和143個村莊的規劃。武威城區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73076.74萬元,市政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4628.57萬元,建成了一批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等城市基礎設施和道路、廣場等市政公用設施,城區面積達到24.64平方公里,擴大了近10平方公里。全市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承載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嘉峪關戈壁鋼城換新顏
本報記者李近遠
嘉峪關市投巨資實施了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生態、環保和公用設施等60多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建成了雄關廣場、迎賓湖旅游景區、東湖生態旅游景區體育中心、體育館等工程。目前,城市建成區面積已由36平方公里擴大到5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228公里,道路路燈覆蓋率達98%;集中供熱率95%,自來水普及率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燃氣入戶率100%,為市民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臨夏項目建設力度
本報記者鄒海林
近五年來,臨夏回族自治州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招商引資成績顯著,大項目和生產性項目明顯增多,東鄉南陽渠工程建成通水,州人民醫院門診樓、師范學校教學樓建成使用,康臨公路改造工程,農網改造一、二期工程,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一、二期工程,臨夏市污水處理工程等重點項目相繼竣工,永靖縣黃河炳靈電站、威寶淀粉生產線等招商引資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