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
——甘肅著名民俗專家柯楊談春節
春節前的蘭州,各大街道張燈結彩,大紅燈籠和彩門將這個城市裝點的喜慶而祥和。大家都知道,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傳統和氛圍最濃的一個節日,那么,它到底有著怎樣的內涵和價值呢?
。苍拢踩,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柯楊在甘肅省圖書館主辦的名家講壇向大家闡釋了過年的意義。
心靈與自然的約定
柯楊教授說,春節是中國人善良心靈與大自然的一個約定,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是最具有東方色彩的感大自然之恩的節日。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與農耕文化有密切聯系,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都反映出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辛苦了一年的農人,在年末歲終總會對大自然表示酬謝,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一切安康!
“中國的春節,從宋祭天地開始,延續到今天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濃縮了許許多多農耕時代文明的精髓!
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向工業化文明轉化的進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流動人口,這些游子無論身處何方,總會在春節到來之時冒著嚴寒、不遠千里地坐車趕回家鄉,和家人團聚?梢钥闯觯汗澥侨藗兊囊环N心理和情感的訴求。
柯楊教授還指出,雖然春節和大家都是老相識,人們都知道春節的一系列活動,如吃好的,穿好的,放個炮,孩子們領個壓歲錢、走親訪友等等,但并不知道每一個形式意味著什么,只有搞清更深層次的緣由,大家才能和春節變老相識為真相知。
春節里的小節日
祭灶神、請財神、貼門神、迎喜神,這一系列活動如此生動地展現出人們祈求富有、安康、幸福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在今天,很多農村還保留了這些民俗。那么,這些活動和習俗的淵源又是怎樣的呢?
柯楊教授對介于臘八到正月十五之間的每一個節日及活動進行了詳細講解。在他的講解中,不時貫穿著不同地方的方言,風趣而幽默,人們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了春節里一連串小節日的來源和意義,對這些節日有了更感性而鮮活的認識——比如放鞭炮,最早叫爆竹,當時是在火里面點竹子,用竹子的爆破聲驅除妖魔鬼怪。而如今已經演變成一種儀式,成為營造節日氛圍不可缺少的一個程序和儀式。 記者 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