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亮了,婚事成了。那些生活在大山深處、大漠草原的居民們,就因為有了電,成了多少好事,圓了多少美夢!
一個個無電鄉、一個個無電村、一個個無電戶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告別煤油燈,由此而產生諸多相關新聞,成為傳媒的報道熱點。甘肅電力建設在人們的熱切期盼和關注中,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又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甘肅電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年光陰,然而發展緩慢。清朝末年到民國四十多年間,全省有蘭州、天水、玉門、山丹4個小電廠。新中國成立后,甘肅電力建設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先后建成西固熱電廠和劉家峽、鹽鍋峽水電廠等一批大型電源建設項目,“水火”并舉,“水火”共濟,電力充裕,裝機容量大幅增加,成為西北乃至全國電力工業的耀眼明珠。
劉家峽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1969年3月29日,電站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1974年,這座在特殊年代修建的、當時名列亞洲第一的大型水電站,歷經16個春秋,終告全面竣工!
“七五”期間,甘肅電力供應發生重大變化,電力短缺困擾著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改革開放后,甘肅電力開始了新一輪建設高潮,先后建成靖遠電廠、蘭州第二熱電廠、靖遠電廠二期、大峽水電廠、小峽水電站、平涼電廠等電源項目。
相對于電源建設而言,甘肅電網建設欠賬太多,破舊不堪。1998年以前,全省農網線損率平均高達28%,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以上。高線損不僅給電力部門造成巨大損失,也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當時全省農村電價每千瓦時平均在1元以上,個別地方達到2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農民每年為此要多交1.3億至1.5億元。
1998年至今,電力部門斥資數百億元對落后破舊的城鄉電網進行大規模改造。這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電網改造工程,涉及全省所有市、地、州、縣和鄉鎮,2001年到2007年短短幾年間,甘肅全境先后實現鄉鄉通電、村村通電和戶戶通電。
一個個無電鄉、無電村、無電戶結束了無電歷史,而對于原來已經通電卻因電價過高、用不起電的農村群眾來說,規模空前的農電網改造工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電”。在河西、隴東等糧食主產區,電力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灌溉,農民飲水,基本上靠“電”吃飯。而農村電價過高,許多農民交不起電費,電燈、電視大多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農村電網改造使城鄉電網實現“同網同價”,農民不僅用上了電,而且用得起電。
華池縣山莊鄉老爺嶺是個缺水出了名的地方,當地有句順口溜:“老爺嶺上轉一圈,吃飯容易喝水難。”農電改造工程到了這里,家家拉電燈,戶戶打“電井”,鄉親們吃水再也不用套上牲口跑到幾里外的溝岔里馱了。老鄉們感慨萬千,又編了段順口溜贊美今天的生活:“翻身不忘共產黨,吃水全靠電幫忙。”
如果說鄉村電網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那么,75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則是一條寬闊筆直的“電網高速公路”——國內首個75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率先在甘肅揭開神秘面紗。這條我國電壓等級最高的輸變電線路的建成,標志著中國電力工業翻開嶄新的一頁,為中國電網發展的大提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風光”正好
地下儲藏的油田、煤炭,為甘肅儲存著巨大的發展能量。鑒于此,甘肅確定了建設能源大省的戰略目標。
然而,地下礦藏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萬寶箱”。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200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長期帶給甘肅難堪與痛楚的“風”與“光”,轉眼變成了人們爭相寵愛的寶貝!
12年前,在離玉門鎮不遠的戈壁灘上,矗立起幾架高高的“風車”,隨著巨大葉片的轉動,一項紀錄由此誕生——甘肅開發利用風力發電實現零的突破!
4臺30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是甘肅最早建設的試驗性風機。人們不會想到,相隔12年之后,風力發電已成為甘肅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據悉,今年我省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而明年計劃建成投產的516萬千瓦風電項目也已全部落實。甘肅的目標是: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在電力家族中,太陽能發電作為清潔能源備受推崇。早在1984年,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向我省贈送了一套太陽能光電裝置,太陽能發電首次在甘肅出現。盡管太陽能發電受到技術、成本等因素影響,但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太陽的追求。
甘肅是全國第二大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年日照時數為1700~33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達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據測,我省年太陽能總儲量為72萬億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2008年12月19日,我國第一個荒漠化并網型光伏電站——大唐武威太陽能電站,在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的武威市城東科技示范園區建成投產;時隔僅僅2個月,甘肅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示范工程特許權招標獲準通過,這項總投資約5億元的工程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將達到1637萬千瓦時。而在此前,敦煌已分別在玉門關、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旅游景區建成了總裝機容量7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和光電100千瓦、風力發電100千瓦的風光互補發電站。
無疑,甘肅能源建設在經歷60年飛速發展之后,又面臨一次大提速的歷史機遇。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甘肅能源業,將為祖國建設和甘肅發展,譜寫美好的樂章!
60年,是一個將嬰兒變成老人的過程。然而,對于甘肅能源工業來說,卻正是煥發蓬勃朝氣、張揚旺盛生命的青春時代!
數字鏈接:
△從1938年到1949年,全省石油總產量生產原油50多萬噸,年均出油不到5噸;去年,長慶油田原油產量295萬噸,年產油氣當量歷史性地突破2500萬噸。
△1949年,全省原煤產量僅有16萬噸;去年,我省原煤產量突破4000萬噸,增長250多倍。
△清朝末年到民國的四十多年間,全省總裝機容量不過2662千瓦,實際發電僅有1800千瓦時。去年,全省裝機容量1496萬千瓦時,省內售電量達529.22億千瓦時。
△新中國成立前甘肅風電利用為零。今年底全省風電裝機容量將突破200萬千瓦。
△新中國成立前甘肅太陽能利用為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我省安裝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總容量約3.8兆瓦;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廣泛推廣,每年可節省能源折合標準煤約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