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共甘肅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對我省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了深入考察,從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推動建設文化大省的高度,對我省文化發展特別是美術創作的現狀和前景,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打造“敦煌畫派”,在省內外文化界引起廣泛關注。近日,省內外媒體對連輯進行了專訪,連輯就甘肅的文化歷史沿革與當下的書法、美術狀況、未來的發展思路和趨勢等,特別就打造“敦煌畫派”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
今天,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主辦的敦煌巖彩畫展在蘭州開幕,本報將連輯關于打造“敦煌畫派”的訪談刊載如下,以饗讀者。

1 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系統的戰略決策與部署的會議,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的國家發展到今天,文化軟實力建設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建設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從國際上看,真正發達的國家,一定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發展硬實力,一條腿發展包括文化在內的軟實力。而且有些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包括歐洲一些國家,其軟實力建設對世界的影響比其硬實力建設的影響還要大。因為它輸出的不只是一些技術、設備,更重要的是意識形態及價值觀,這個影響超過它的技術、設備對別國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文化的強大顯得更緊迫、更重要。
2 謀劃甘肅的書法、美術事業的發展,首先是要了解甘肅文化的歷史淵源,掌握這個地方的文化資源,熟悉它的傳承脈絡、現實基礎和獨特優勢。甘肅經濟發展雖然相對滯后,但是文化資源和發展基礎在全國是有地位的。據有關方面統計,其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在全國排第五位,文化建設有非常獨特的優勢和條件。
3 甘肅的文化優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悠久的歷史文化。甘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五帝之首黃帝都誕生于隴上,這里素有“羲軒桑梓”之稱。
二是獨有的絲綢之路——敦煌文化。世界文明曾在絲綢之路和敦煌地區交匯。季羨林先生說:世界上有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而這四大文化體系交匯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吐魯番——敦煌地區。
三是豐富的民族文化。甘肅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融合、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歷史。中國歷史上眾多的少數民族在甘肅形成、活動、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高峰。1247年的“涼州會談”標志著西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當年的涼州就是今天的甘肅武威。
四是多彩的自然文化。獨特多樣的自然風貌形成了甘肅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雪山、冰川、草原、濕地、戈壁、沙漠、七彩丹霞和神秘雅丹等自然風光很早就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莫高窟、崆峒山、麥積山等,因其獨有的自然文化稟賦,更成為數千年宗教文化的天然載體。
五是悲壯的紅色文化。紅軍時期最波瀾壯闊的歷史就發生在甘肅。1934年10月,30萬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至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時,兵力僅三萬多人;1936年10月,紅軍西路軍血戰河西,戰況之慘烈前所未有。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故事,驚天地、泣鬼神。
六是精彩的現代文化。由于歷史的積淀和傳承,現代甘肅人的文化血脈是高貴的,甘肅現代文化發展在全國的顯示度是很高的。《讀者》雜志是世界發行量第四、亞洲發行量最大的期刊,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2009年文化部評選出全國18部優秀保留劇目,其中僅有的兩部舞劇被甘肅獨攬,就是《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
4 甘肅書法、美術有社會基礎,有很好的積淀。但甘肅書法、美術事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缺乏領軍人物,特別是中青年新生代在全國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影響力;二是具有一定藝術傾向的,或者說有流派和風格傾向的團隊還沒有形成,力量嫌散;三是書法、美術理論建設相對薄弱,缺少理論隊伍,缺少藝術理論建樹;四是缺乏對藝術活動組織引導的力度。對個人來說藝術活動是個人行為,但對一個地區而言,藝術活動一定是組織行為。我們還缺乏有效的組織力;五是對外交流不足。
5 推動甘肅書畫事業的發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有一個立足長遠的科學發展規劃。甘肅的書法、美術事業要做什么,怎么做,事先要想明白,謀定而后動。
第二要努力提高書畫家個人的藝術修養。除了手上的功夫之外更要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藝術見解、領悟能力、修養和學識,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等等。這些是技術所不能替代的。
第三是多向生活汲取營養。人的藝術靈秀鐘于造化,離開大自然、離開生活,我們將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讓藝術家們經常不斷地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去體驗、去尋找創作靈感,用生活滋養自己的藝術生命。
第四是不要忽略組織的作用。書法、美術創作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創造性勞動,不能強求一律。但是從藝術共識的培養、藝術力量的整合、藝術創作的引導等角度看,決不能忽略組織的力量和作用。
第五是要注重藝術批評。藝術批評是藝術發展不能缺少的鏈條,現在就缺少這鏈條中的一環,我們應該做補鏈工作,把藝術批評發展起來。否則藝術生產缺少一個環節,出來的東西就偷工減料,很難是高品位的。當前,粗糙、庸俗的藝術泛濫,敗壞了文化的風氣,這與藝術批評給力不足有很大關系。

6 繁榮甘肅文藝創作必須特別強調組織的作用。
藝術的組織引導很重要。一是宏觀規劃,二是策劃選題,三是組織團隊,四是提供保障。這些都是個人不好辦到的。最近我提出在甘肅創立“敦煌畫派”,這就要有組織地進行探索。
我的初步設想是:
第一,先組織藝術主管部門設立專題,請藝術家參考討論,對“敦煌畫派”的概念進行廓定。
第二,廣泛開展學術性研究,從歷史的藝術典籍、作品的整理研究入手,對“敦煌畫派”進行學術梳理、學術定位和學術描述。
第三,組織畫家圍繞“敦煌畫派”的建設,有意識地開展主題性、傾向性的藝術實踐和探索。
7 打造“敦煌畫派”,從梳整已有敦煌壁畫藝術特征的角度來看,“敦煌畫派”,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用相同或相近的藝術見解、材料、工具、技法繪制的風格大體一致的洞窟壁畫、彩塑作品及其不知名的藝術家們。從藝術傳承和發展的角度看,“敦煌畫派”是不是可以這樣定義:充分運用敦煌壁畫藝術元素和表現手法,具有濃郁西北地域特點的繪畫風格和流派就是“敦煌畫派”。
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敦煌壁畫的國際影響力,“敦煌畫派”的畫家中或許不都是中國人,也可能有歐洲人,有日本人等。張大千、常書鴻、平山郁夫,還有國內外的很多深受敦煌壁畫影響的畫家,都可以歸列其中。另外,敦煌的繪畫和書法也是密不可分的。敦煌從東漢始,先后出了張芝、索靖等直接影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先賢,還有規模宏大的漢簡,歷時久遠的敦煌“寫經”,這些藝術成就與敦煌壁畫相映生輝,無疑會增加“敦煌畫派”歷史藝術積淀的厚度。當然,說到現在,我們所說的“敦煌畫派”還只是對敦煌繪畫的歷史梳理。如何傳承是我們更加關注的問題。
8 甘肅打造“敦煌畫派”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資源、有積淀、有體系、有風格、有研究、有傳承、有影響。打造“敦煌畫派”與藝術個性化、多樣化并不沖突。它主要是提出一個概念,提供一個抓好甘肅美術工作的抓手,集中有限的力量突出一個重點,以此來整體推動甘肅美術事業的發展。
打造“敦煌畫派”并沒有時間界限,可以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做下去;我們提出“敦煌畫派”的概念并不是用行政手段去定型它,而是遵循藝術規律提出一個藝術命題,供藝術家和學界開放式地討論,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最終在廣泛深入研討和思想碰撞中形成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藝術概念和美術流派。畫派大多是后人總結的,對于創造敦煌藝術的先賢來說,我們就是后人,我們應該為他們做一個總結,為他們樹碑立傳,把他們定義為“敦煌畫派”,然后我們來傳承。
9 由于歷史的原因,“敦煌畫派”的代表人物確實不好找。但是并不等于沒有代表人物就不能開宗立派了。我國古典文學中的《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有風格、成流派的文學樣式。它對后世文學藝術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但它的代表人物是誰?沒有人知道。但這并不影響《詩經》卓然獨立、自成一派。敦煌壁畫就是中國美術的《詩經》。敦煌壁畫的創作先后延續一千六百多年、共四萬五千多平方米,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繪畫藝術成果。敦煌壁畫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對世界美術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敦煌壁畫的歷史、藝術地位是無與倫比的,但誰是這些精美絕倫藝術的代表人物?我們無從知道,但這絕不影響敦煌壁畫自成一派,鶴立于中國美術史上。如果非要找出一個代表人物,那和創作《詩經》的代表人物一樣,就是充滿智慧、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古代勞動人民。
10 打造“敦煌畫派”要從歷史藝術典籍的整理入手,在整理過程中對其進行規律總結、進行藝術表現形式的概括和學術定位,在此基礎上組織與“敦煌畫派”藝術主張相一致的藝術家進行創作,推出一批有影響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地域性與全局性的關系、團隊與個人的關系。這項工作要有組織地展開,政府要通過建設“敦煌畫派”美術創作基地,設立項目、提供條件、引導藝術家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要特別注重獎掖后人,重點是培養有潛質的年輕人。
11 敦煌除了天工開物造就的神奇自然景觀之外,它的人文資源是先賢們的一度創作。我們現在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吸取前人的藝術營養,在先賢一度創作基礎上進行現代人的二度創作。在包括材料、工具、技法和選題等領域推陳出新。通過二度創作,既能激活傳統藝術,又能體現時代風貌。
12 敦煌的壁畫主要是巖彩畫。現在一說中國畫主要指水墨畫,其實水墨畫只是宋朝出現宣紙以后的事。之前的中國畫更多的用巖彩,所以說巖彩畫的歷史要比水墨畫歷史久遠得多。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們對中國畫的傳統知之不多了。我覺得“敦煌畫派”在材料選擇上完全可以側重探索巖彩的技法創新。現在,有些具有探索精神的畫家把巖彩畫的材料、技法融入到水墨畫里,顏色吃得深,畫面變得很厚重,既不像油畫那么亮,也不像水墨畫那么單薄,很別致。而巖彩畫天然地有古舊之美感,這恰恰合乎于“敦煌畫派”的久遠厚重的美學價值。
13 傳承和創新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關鍵是萬變不離其宗。越是民族的,越是跨民族的;越是地域的,越是超地域的。
社會的發展、交流、融合,使不少地域文化變得復合化了。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越需要我們去堅守獨特的地域文化。這種堅守也許就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創新。
14 打造“敦煌畫派”是一項長期的藝術探索過程,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我們計劃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組織畫家深入敦煌體驗生活,臨摹創作;組織學者畫家召開學術研討會,不斷深化對“敦煌畫派”的認識;組織藝術家對繪畫材料、工具、技法進行探索創新;組織藝術成果的展示、交流;組織開展中青年創作團隊的培養等等。我們期待盡快就有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