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⒀】
千里河西,山河翠幕天地新
張掖西大河流域水草豐美。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桂政全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范海瑞
黃河流經蘭州之后向北而去,隴原大地以黃河為界被分成河西、河東兩大片區。河西因位于祁連山以北,綿延一千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故名河西走廊。
祁連山被譽為河西走廊“生命線”和“母親山”,她孕育了維系河西走廊綠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條內陸河,養育了下游500多萬人。連綿起伏的祁連山也是拱衛青藏高原及“中華水塔”三江源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在黃河上游水源涵養方面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祁連山、三江源、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祁連山在經歷了一輪系統的生態修復治理后,正迎來休養生息的新時期,山河翠幕,煥然一新。
8月20日,在甘肅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祁連山下的山丹馬場,聽取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情況匯報后指出:“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繼續向前推進!
。ㄒ唬
深秋時節,位于祁連山冷龍嶺腳下的山丹馬場大馬營草原已經歷了一場大雪,剛泛黃的秋草被白雪覆蓋,成片的松林枝葉依然蒼翠卻也“白了頭”,讓這里難分是冬還是秋。
“這并不是入秋后大馬營草原的第一場雪,9月中旬就已經有雨雪天氣造訪過這里,祁連山中就是這么神奇!”中農發山丹馬場一場職工王超笑著說。
穿過薄雪覆蓋的草原向祁連山深處挺進,大片的松林映入眼簾。中農發山丹馬場董事長張日明告訴記者,這片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總面積大概71萬畝,從1964年開始,山丹馬場就接管了這片水源涵養林的養護,50多年來,這片涵養林對祁連山水土保持和水源地涵養至關重要,對下游百萬居民的飲水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
張日明表示,近年來,山丹馬場通過退牧還草、禁牧休牧等制度的落實,控制了草場載畜量,草原生態步步向好。山丹馬場由于地處祁連山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內,一方面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做足“馬文章”搞好發展,但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祁連山的生態環境,決不能辜負總書記的信任。
在祁連山中,像這樣大片的水源涵養林遠不止山丹馬場這一處。祁連山山體巨大、山脈眾多,地勢東低西高,相對高差2000米以上,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再加上地貌、土壤、氣候、水文條件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植被景觀,植被類型異常豐富,有高山凍原、森林、灌叢、草原及荒漠等多個植被帶。
“水源涵養林是整個祁連山生態系統的‘心臟’,失去了水源涵養林,河西綠洲將不復存在!”從事祁連山生態研究30多年的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院長劉賢德說,一望無際的祁連山大森林,帶來的不僅僅是絕佳的風景,它還如同一座巨大的“綠色水庫”,掌控著整個祁連山生態系統的平衡。
(二)
不久前,記者來到位于祁連山腹地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康樂草原。九排松景點是康樂草原久負盛名的景點之一,因九排有序排列的青松而得名。這里山勢起伏磅礴,林木參天傲立,花草茂盛芳馨,空氣清新涼爽。
而在距離九排松景點不遠處,一灣藍色的海子如明珠般鑲嵌在碧綠的草原上,她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天鵝湖,曾是這里備受追捧的熱門景點。因為其地處祁連山保護區緩沖區,如今,天鵝湖一年四季恬靜地坐落在那里,成為人跡罕至的天然湖。
康樂草原總面積268萬畝,森林面積約45萬畝,這片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的廣袤草原,被譽為全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是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的重要景點。
“景區發展必須以生態保護優先為前提,我們合理劃定景區游覽范圍,游覽區域禁止私家車和社會車輛進入,游客統一乘坐景區內觀光車進入游覽,防止自駕車輛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結合景區實際,科學測算景區日游客承載量、瞬時游客承載量,通過錯峰游覽、限制進入、疏導分流等方式,控制同一時段進入景區的游客數量,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敝腥A裕固風情走廊景區中心主任李克勇介紹說。
康樂草原旅游業態的新變化,折射著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的整體轉變。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全市干部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明顯增強,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已形成廣泛共識。
。ㄈ
其實,在祁連山的生態保護歷程中,也曾走過一段彎路。
回顧祁連山生態環境遭遇人為破壞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以森林砍伐為主,80年代以礦產開發為主,90年代以水電開發為主,進入本世紀以旅游開發為主。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僅肅南縣就有532家大小礦山,張掖境內的干支流上先后建成了46座水電站。
2017年,中央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事件進行通報,嚴厲指出了問題之所在。隨后,我省緊盯突出問題,全力推動整改措施落地見效,一場生態保護攻堅戰就此拉開戰幕。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7年,1988年晉升為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武威、金昌、張掖3市8個縣(區)。保護區現有面積198.72萬公頃,其中張掖段151.91萬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6.44%,占張掖市國土面積的36.2%。故而張掖也被稱為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與修復的主戰場。
通過兩年多的整治修復,祁連山保護區張掖段179項生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探采礦項目全部關停退出,水利水電項目全部整治規范,旅游設施項目完成分類整治,草原超載問題整治提前完成,核心區人為擾動破壞基本禁絕。
如今,祁連山生態環境已進入全面修復保護、全面鞏固提升、全域監測監管的新階段。張掖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以衛星遙感技術為支撐,采用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多種手段,構建“一庫八網三平臺”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監管網絡,即“天眼”監測平臺,初步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形式,對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實現了長效監管。
“無論是宏觀地貌還是微觀場景都會納入監控平臺,像違章建筑的拆除、綠化植被的覆蓋等狀況衛星監控系統都有很清晰的示意圖,幾乎是透明的,可以說,現在的祁連山進入了最安靜期!睆堃词猩鷳B環境局四級調研員韓多鋼說。
肅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賀鵬飛說:“通過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對礦山、水生態、森林植被、草原生態進行全面恢復治理,林草生態植被覆蓋率持續提升,分布在肅南境內的雪豹、熊、藏野驢、盤羊、巖羊、藏原羚羊等珍貴動物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