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甘谷縣人社局等五單位突出問題導向,強化措施抓整改,盡心竭力辦實事,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群眾關切。
人社局:重點針對“就業難”問題,積極實施民生服務、進企創業就業計劃,廣泛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主題活動,累計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1474個,完成城鎮新增就業4463人;以小額擔保貸款和稅費減免政策為依托,積極鼓勵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先后完成創業培訓425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275萬元;進一步加大就業補助力度,先后實施培訓補貼350人10.5萬元、職介補貼594人12萬元、公益性崗位補貼219.5萬元;大力組織開展了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累計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752人,培育省級農村創業和技能帶頭人100名;廣泛組織開展公益崗位清理清查行動,先后清理清退安置期限超過3年和不按規定上崗人員417人。針對“勞務輸轉難”問題,及時成立了縣級勞務經紀人協會總會和鄉鎮級勞務經紀人協會分會,建立健全勞務監測點15個;按照“鞏固優基地、淘汰劣基地、拓建新基地”思路,建立省外百人以上勞務基地2個,新培育年輸轉百人以上勞務經紀人6名;積極打造勞務品牌,成功注冊了“伏羌園藝人”勞務品牌。
法院:突出“數字化”司法建設和矛盾糾紛化解抓整改、求實效,先后投資243萬元,建成了科技法庭和數字化審委會議室,安裝了自動化辦公軟件、4個基層法庭監控系統和信訪遠程視頻,組建了法院信息化應用系統四級專網,逐步實現自動化辦案。全面推行“一鄉一村一法官”定點聯系制度,在每月5日、15日和25日,采取集中輪流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法官深入基層一線為群眾化解矛盾、排憂解難。截至目前,先后出動警力200余人(次),發放警民聯系卡、征求意見卡500張,收集意見建議400多條,排查化解矛盾糾紛80多起,為群眾協調解決上學、就醫、行路等難點問題30多個。
檢察院:突出整改文山會海和法律監督不到位問題,全面推行每周“無會日”等制度5項,明確要求每年召開的會議數量不得超過上年,工作報告、調研報告等文件材料字數一般不得超過3000字。組織專門力量,及時啟動實施了甘谷檢察網建設工程,全面暢通網絡調查、網上舉報、在線接訪等民意民情收集渠道,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一體化法律監督網;有計劃、有步驟地設立駐鄉鎮檢察室和駐村檢察聯絡室,開展經常性的巡回法律監督工作;積極建立法律巡回宣講機制,先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宣講對談活動30場次,有效提升了干部群眾的法律監督意識。
縣醫院:著力整治收“紅包”、醫患關系緊張、服務態度差等突出問題,先后公布了監督舉報電話,完善出臺了《醫患雙方不收不送“紅包”制度》、《醫德醫風有獎舉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組織開展了收受紅包、藥品回扣不正之風專項治理行動,手術醫生均向醫院作出了書面“拒絕紅包承諾書”。及時設立了警務室、投訴接待室和患者維權站,聘請了專職法律顧問,舉辦醫療法律知識講座20場次;制定了《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和《醫德醫風考評實施辦法》,及時化解處置了各類醫患糾紛。結合“三好一滿意”和“效能風暴”行動,聘請了社會監督員5名,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日常監督;堅決治理“生、冷、硬”等不良現象,對群眾反映的各類服務問題嚴肅處理,并與科室和個人績效工資掛鉤,兌現獎懲。
政務中心:重點在群眾辦事難等“三難”問題上抓整改、促落實,先后制定了“十要十不準”服務規范,深入開展了“三進四比六一致”為民服務活動,全面推行了首問負責、限時辦結、AB崗服務和“一周辦事無休日”等10項服務制度,保證辦事群眾隨到隨辦,實現辦事“零等待”,服務“全天候”;將辦理事項按照即辦件、承諾件、聯辦件、報批件、補辦件、答復件進行分門類管理,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結果。全面實施“一網連心工程”,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拓展服務領域,先后建立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25個,所有審批服務事項全部納入電子政務服務平臺,統一管理,集中辦結,最大限度推進便民服務縣、鄉、村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