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谷縣立足縣情實際,突出“五個堅持”,全面推進產業扶貧,積極破解深度貧困難題,推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
堅持一戶一策,以產業特色化助增收。立足山區面積占比高的現實,積極念好“山字經”,打好“特色牌”,明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思路,重點支持和引導貧困戶發展蔬菜、馬鈴薯、蘋果、花椒、中藥材、核桃、油菜、花卉、草食牲畜等九大特色產業,實現戶戶有增收門路。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導向,緊盯貧困勞動力產業培訓需求,深入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脫貧培訓示范工程,全力抓好農業生產技能、果農技術、畜牧生產等精準扶貧勞動力技能培訓,重點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田秀才”“土專家”,有效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堅持一村一業,以產業融合化助增收。立足鄉鎮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品質,打造特色產業板塊,建成了一批以果蔬、中藥材、養殖、勞務輸出、旅游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鄉鎮和產業村,基本形成了區域性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探索總結出以“設施大棚韭菜栽培”為主的燕家村模式、以“大棚春蘿卜套果菜套菜花(甘藍)”為主的五坪村模式等特色鮮明、集中連片、規模較大的八大蔬菜種植模式。分區域推行循環式產業化經營模式,渭河川區打造以豐裕養殖公司、斌斌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首的專業龍頭企業,示范推廣“蛋雞養殖+塘壩養魚+果樹種植”“養殖公司+果蔬采摘+休閑垂釣+餐飲娛樂”相結合的生態養殖循環發展模式,北部淺山區推廣以“規模養殖+沼氣能源+果園”為主的生態循環產業發展模式,南部淺山區推廣“規模養殖+有機蔬菜示范園”協同發展的生態循環模式,南部后山區推廣“草食畜牧業+冷水魚養殖+休閑旅游”為主的產業模式,走出了一條產業融合化扶貧助農增收的路子。
堅持園區支撐,以產業園區化助增收。大力實施標準化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基地建設,以甘谷現代農業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區為依托,注冊成立了多個果蔬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良性發展模式。以產業園區為平臺,引導園區周邊村積極對接入園企業需求,開展衛生清潔、業務代辦等服務,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以大像山文化園和甘谷物流園為支撐,靈活利用村集體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旅游小商品、倉儲物流、鋪面出租等實體經營。打造形成了以“金川—白家灣—六峰、安遠—禮辛—謝家灣”等為重點的兩個百里林果產業帶、散渡河和清溪河沿岸鄉鎮等為主的豬雞養殖產業帶、以渭河南北兩山等為重點的草食畜牧產業帶,區域產業規模優勢凸顯。
堅持品牌帶動,以產業標準化助增收。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挖掘和提升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甘谷麻鞋等傳統“老字號”品牌。大力發展名優特新農產品,先后打造了“金蛇帥”“店子博品”“盤紅”“羲里圣果”“小梁果業”“甘甜之谷”等6個蘋果品牌,扶持培育了“全錄王”辣椒絲、雒家大蔥等4個綠色食品、中洲大蒜、燕家韭菜等9個無公害農產品,注冊了“五坪”蔬菜、“朱圉”果蔬、“豐鈺”大櫻桃、“蔣老五”花椒等8個名牌商標,直接帶動1萬余貧困農戶增收脫貧。其中“金蛇帥”“店子博品”“盤紅”蘋果、“蔣老五”牌花椒、甘谷春蘿卜、蒜苗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A級認證,“甘谷線辣椒”、韭菜、番茄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甘谷辣椒、甘谷大蔥被授予全國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甘谷縣先后榮獲“全國辣椒標準化示范縣”“全國韭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大蔥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等國家級榮譽。
堅持利益聯結,以產業股權化助增收。推進農村“三社合一”綜合改革,有效整合扶貧互助資金和爭取信貸資金3360萬元,注入村級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為群眾開展農業生產、資金互助等服務。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有效組織形式,發展“訂單農業”,全面開展資產收益扶貧,惠及貧困人口2萬余人。采取參股入社、配股到戶、按股分紅、脫貧轉股、滾動使用等方式量化到貧困戶,同時引導貧困戶以農房、土地、現金或小額貸款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