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主動作為,趕超進位,全縣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譜寫了甘谷發展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從即日起,縣屬新聞網站開設“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全面展示全縣近五年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成就,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真抓實干謀發展 砥礪奮進譜華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委工作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谷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緊盯全面小康奮斗目標,聚焦精準脫貧主攻方向,按照“以商興城、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全面發展”思路,深入實施“強農、重工、活商、興教”四大戰略,加快推進“一城四園四基地”建設,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發展勢頭持續向好、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良好局面。

(縣委書記賈忠慧檢查指導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
2017年上半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5.71億元,增長6.3%。大口徑財政收入4.1億元,下降0.5%;財政支出17.5億元,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9億元,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49.04億元,下降1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4億元,增長13.2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122元,增長9%,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012元,增長10%。

(磐安鎮田家莊美麗鄉村建設)
統籌資源精準發力,脫貧攻堅扎實有效。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來抓,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全力總攻絕對貧困,先后投入22億多元推進4大片帶16個流域連片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富民產業、公共服務全面提升。全縣所有貧困村實現“建制村硬化路、自然村砂化路、動力電、主導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資金社、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無線網絡、集體經濟收入”11個全覆蓋。農村自來水覆蓋率提高到90%,改造農村危舊房11740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4戶。為21478戶貧困戶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0.86億元,培訓貧困對象4.88萬人,組織輸轉勞務5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68億元,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7.78%,高于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增幅3個百分點。五年減少貧困人口17.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16%下降到9.61%,脫貧攻堅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成效之顯前所未有。

(大像山文化園)
深化項目帶動戰略,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堅持把抓項目、爭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增強發展后勁的重要抓手,近五年實施重大項目457項,其中過億元項目45項,5000萬元以上項目83個,累計完成投資332億元;招商引資項目70個,到位資金127億元,項目數量和投資數額均創新高。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冀城產業園、大像山文化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四大產業園區,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大像山仿古文化街、甘麥二級公路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接受了全省重大項目觀摩,西城區開發建設、整流域綜合開發、農村飲水安全、通村水泥路、城鄉幼兒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后勁進一步增強。集中力量破解項目用地難題,累計完成征地3680畝、拆遷12萬平方米,保障了重點項目順利實施。2017年,大像山公園三期(崇文苑、尚武苑)、冀城大酒店、客運中心、果品蔬菜交易中心、一中體育場、人防應急指揮中心等項目竣工投用或基本完工;城區集中供熱、引洮城區供水、雨污分流管網改造、甘摩廠片區棚戶區改造、一中實驗綜合樓、中醫院醫技樓等新建項目加快推進;涇甘公路改造、甘隴公路、謝禮公路、康莊路沙溝立交及西環路、北濱河路景觀綠化等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在建的甘谷縣紅十字會祥和醫院)
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支柱產業融合共進。建基地育品牌,現代農業提速轉型。堅持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著力提升蔬菜、果椒、養殖、勞務四大支柱產業發展水平,建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打造了渭河川道區設施蔬菜示范基地,每年新增蔬菜1萬畝以上,全縣蔬菜面積達到27.5萬畝,總產值超過12億元,“甘谷辣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先后榮獲“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縣”稱號。因地制宜發展蘋果、花椒、核桃三大果品,建成6個萬畝、5個五千畝和32個千畝以上果品基地,果園面積超過39萬畝,總產值突破14億元。著力打造“種養加”生態養殖產業鏈,規模養殖場達到272個,新發展畜牧龍頭企業15家、養殖專業村110個,畜禽飼養量達到430萬頭(只)。打響了“伏羌商人”“伏羌麻編人”“維林電子裝配工”等一批勞務品牌,年均輸轉勞務11萬多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以上。擴規模調結構,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加快冀城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工業集聚發展平臺,園區納入天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容擴區范圍,先后有佑安制動、三隴藥業、大漠行麻鞋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落戶,入園項目累計達到22戶,園區生產總值達到6.9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積極支持骨干企業創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電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顏料、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競相發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戶,平光玻璃、天宏鞋業、興材環保等6戶企業進入天水市“10強50戶”行列。深入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大漠行”麻鞋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翔達顏料、宏基建材成功掛牌“新三板”,創建省級著名商標10件、省級名牌產品2件。抓招商促提升,商貿物流繁榮活躍。采取政府搭臺、招商拉動、企業唱戲的辦法,高起點規劃建設了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引進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貿城、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隴東南汽配城、甘谷客運中心、汽車商貿城等一批大型商貿流通服務項目,目前入園項目6個,完成投資32億元,園區已打造成為區域性商貿物流綜合服務中心。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行動,新建鄉鎮綜合市場7處,農家店、便民店、農資連鎖店350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商貿網絡體系。挖資源延鏈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按照“融入大關中、建設大景區、發展大旅游”的思路,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大像山文化園,配套實施了游客服務中心、大小沙溝明洞渡槽等一批基礎建設工程,打造了集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著力打造“華夏第一縣”品牌,大像山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姜維墓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實施了毛家坪遺址發掘保護工程,啟動了姜維墓景區、古坡草原開發建設,開發推廣了辣椒、麻鞋、脊獸、花椒、木雕等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大像山石窟局部危巖體加固工程有序推進,大型秦腔歷史文化劇《像山情》完成編排并成功首演,省級文明縣創建工作全面啟動。

(在建的甘谷縣客運中心)
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城鄉面貌顯著改觀。堅持新城拓展與老城改造并舉,東西擴展,向北延伸,城市開發建設提速推進,縣城第三版總體規劃編制完成,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4.3%。實施了甘麥二級公路、310國道改造提升工程,建成貫通東西的快速干道,構建起了渭河川道大城區的基本框架。新建改造了西城區路網、富強西路、南關路、南濱河路等城區主次干道,城區道路總里程達到51公里。加快濱河路、冀城路、南環路綜合開發建設,建成南濱河路風情線、仿古文化街(東區)、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人防應急指揮中心和供氣供水等一批市政工程,城市品位明顯提升。根據區域條件、自然稟賦和發展基礎,結合易地搬遷和新農村建設,積極探索磐安、六峰、禮辛、安遠、大石、金山等6個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分類打造工業帶動型、生態旅游型、歷史文化型、商貿引領型等特色小城鎮,有力促進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小城鎮聚集。以沿川、沿河、沿路為重點,示范村率先突破、重點區域集中整治、一般區域同步推進,分層次建設美麗鄉村。

(新興鎮柏林溝村美麗鄉村一角)
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群眾福祉持續增進。始終堅持民生為大,近五年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達85.4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0%以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無償劃撥教育用地1090畝,新建校舍32.57萬平方米,改造村級幼兒園187所,全面消除中小學校D級危房;高考成績連續18年名列天水市第一,教育工作在省政府督導評估中評定為優秀等次。實施了縣醫院住院樓、縣急救中心、中醫院醫技綜合樓、新興衛生院遷建等工程,建立了“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體系,群眾就醫負擔不斷減輕。城鄉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孤兒供養、社會保險等兜底政策全面落實,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814套25.6萬平方米,一大批住房困難家庭圓了安居夢。認真落實創業就業優惠政策,2478名高校畢業生在縣內穩定就業,新增城鎮就業3.3萬人。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建成了政府部門“四張清單一張網”,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體系,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便捷。不斷深化“平安甘谷”建設,加快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著力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和信訪突出問題,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六峰鎮新農村建設)
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作風建設不斷加強。認真落實主體責任,積極履行“一崗雙責”,每年召開落實主體責任集體約談、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抓黨建述職、述紀述廉述作風會議,強化壓力傳導,形成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氛圍。建立縣級干部和職能部門工作聯督機制,縣級干部定期不定期到包抓鄉鎮、部門和黨建聯系點開展調研督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紀委、組織等職能部門確定人員具體聯系鄉鎮部門單位,及時檢查指導,推動工作落實。堅持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思想理論持續加強,黨員干部“四個意識”不斷強化,黨風政風持續好轉。注重抓早抓小,強化執紀問責,扎實開展村級巡查、“兩查兩!、公職人員經商辦企業清理等專項整治行動,嚴肅查處公款吃喝、公車私用、違規變相發放補助、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服務群眾中梗阻等“四風”問題,有力推動了全縣作風建設,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