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主動作為,趕超進位,全縣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譜寫了甘谷發展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嶄新篇章。從即日起,縣屬新聞網站開設“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全面展示全縣近五年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成就,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攻堅克難謀發展 揚帆奮進譜新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縣政府工作綜述
近年來,甘谷縣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甘肅時提出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引領、把握經濟新常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縣域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4.43億元,增長7.5%;大口徑財政收入7.068億元,增長13.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7億元,增長13.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19億元,增長4.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3億元,增長9.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5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4元,增長8.4%。2017年上半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25.71億元,同比增長6.3%;大口徑財政收入4.22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9億元,同比下降23.5%;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04億元,同比下降12.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4億元,同比增長13.29%;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2元,同比增長9%;完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2元,同比增長10%。

推進扶貧開發,盡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
堅持把消除貧困作為最大的使命和責任,牢固樹立“一號”意識,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主攻方向,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公共服務提升各項工作,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成效。所有貧困村實現“建制村硬化路、自然村砂化路、動力電、主導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資金社、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無線網絡、集體經濟收入”11個全覆蓋。在基礎設施完善方面,建成了東北部人飲、南部山區人飲、西北人飲擴網等8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縣農村自來水覆蓋率由2011年不足30%提高到90%。新修通村水泥路362條1176公里。改造農村危舊房11740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4戶。在富民產業培育方面,按照“川區戶均兩畝菜、山區人均一畝園、人均收入過萬元”的目標,大力發展蔬菜、果椒、養殖等扎根性主導產業,貧困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果園面積19.47萬畝,畜禽飼養量33萬頭(只),貧困戶增收產業實現全覆蓋。在公共服務提升方面,新建公辦幼兒園61所,建成“鄉村舞臺”281個、標準化村衛生室296個、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35個,農村群眾初步實現了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縣委副書記、縣長申君明檢查指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堅持“一產調結構、二產擴總量、三產強基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力培育優勢產業,產業結構由31∶36∶33調整到28∶32∶4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現代農業方面,堅持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全力促進蔬菜、果椒、養殖、勞務四大支柱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主產區精細菜、河谷地設施菜、淺山區旱作菜、南后山冷涼菜”區域化種植模式,全縣蔬菜面積達到27.5萬畝,總產值超過12億元,“甘谷辣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先后榮獲“全國辣椒標準化示范縣”“全國韭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大蔥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縣”等稱號。因地制宜發展蘋果、花椒、核桃三大果品,建成6個萬畝、5個五千畝和32個千畝以上果品基地,創建了“金蛇帥”“店子博品”“盤紅”蘋果和“蔣老五”花椒等一批知名果椒品牌,全縣果園面積超過39萬畝,總產值達到14.3億元。著力打造“種養加”結合生態養殖產業鏈,全縣規模養殖場達到272個,現有畜牧龍頭企業15家,養殖專業村110個,畜禽飼養量430多萬頭(只)。探索形成了“訂單式招生、學徒制培訓、組織化輸轉、一條龍服務”培訓輸轉模式,打響了“伏羌商人”“伏羌麻編人”“維林電子裝配工”“伏羌園藝人”等一批勞務品牌,全縣年均輸轉勞務11萬人次以上,創勞務收入20億元以上。工業經濟方面,搶抓全市建設渭河川道區百平方公里工業集中區的良好機遇,狠抓冀城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傾力打造工業集聚發展平臺,園區已納入天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容擴區范圍,入園項目累計達到21戶,2016年園區生產總值達到6.9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積極支持骨干企業創新技術,培育引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0戶,平光玻璃、天宏鞋業、興材環保等6戶企業進入全市“10強50戶”行列。深入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大漠行”麻鞋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甘肅翔達公司、恒基建材成功掛牌“新三板”,創建省級著名商標10件、省級名牌產品2件。商貿旅游方面,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占地2488畝的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引進落地了甘谷浙江商貿城、隴東南汽配城、甘谷客運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貿流通服務項目,入園項目達到6個,引進資金36億元,園區已成為區域性物流綜合服務中心和縣域商貿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行動,近五年新建改造鄉鎮綜合市場7處,建成農家店、便民店、農資連鎖店350個。全面完成“先照后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7530戶,非公經濟占GDP的比重超過50%。深入挖掘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伏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實施了毛家坪遺址發掘保護工程,大像山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姜維墓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6年全縣接待游客215.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12億元,同比均增長27%。城鄉一體化方面,按照“東西拓展、向北延伸、中心建成區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扎實推進大城區建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較“十一五”末增加6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達15萬多人。投資11億元,高標準打造大像山文化園,配套建設了大像山公園、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310國道城區過境段、大小沙溝明洞渡槽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新建改造天定高速輔道、西城區路網、富強東路等主次干道13 條,構建起了“五縱九橫”的城區路網骨架。建成了縣影劇院、南濱河路風情線、城區集中供熱、水源深度處理、小巷道硬化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城市承載能力明顯提升。注重產城融合,突出功能定位,加快建設特色化小城鎮,初步打造了現代農業型的磐安鎮、工業支撐型的六峰鎮、商貿帶動型的安遠鎮、歷史文化型的禮辛鎮、生態旅游型的古坡鄉等一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1.2%。著力補齊交通短板,完成了甘麥二級公路、310國道沿線征地拆遷。新建大型橋梁6座,新修通村水泥路362條1176公里,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了通瀝青水泥路,83%的行政村開通了班線車。

(甘肅省引洮二期配套工程(甘谷項目)開工儀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始終堅持民生為大,近五年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達85.4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0%以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新建校舍32.57萬平方米,改造村級幼兒園187所,全面消除了中小學校D級危房;高考成績連續18年名列天水市第一,教育工作在省政府督導評估中評定為優秀等次。實施了縣醫院住院樓、縣急救中心、中醫院醫技綜合樓、新興衛生院遷建等工程,建立了“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體系,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城鄉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孤兒供養、社會保險等托底政策全面落實,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814套25.6萬平方米,一大批住房困難家庭圓了安居夢。認真落實創業就業優惠政策,2478名高校畢業生在縣內穩定就業,新增城鎮就業3.3萬人。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研究決定重大決策、重大活動、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前置程序,堅決做到不評估不上會、不評估不決策、不評估不審批、不評估不實施。深入推進“平安甘谷”建設,廣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鞏固禁毒斗爭成果,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大像山文化公園一角)
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強經濟整體素質競爭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完善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政策,認真落實科技以上領導包抓科技項目責任制,探索推廣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組織體系,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全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6%,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8%。積極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組織縣內4家建材化工企業與省輕工業研究所、省農科院、甘肅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優勢互補、信息與人才共享的長效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牢固的技術支撐。實行縣級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逐年增長機制,整合科技扶貧、婦女創業小額信貸、創業培訓等項目資金,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五年來整合各級科技專項資金投入720.4萬元。全面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訓發展土專家、田秀才3600余人,依托遠教系統建立科技信息服務站405個。五年來,全縣共組織實施國家、省、市、縣科技項目150多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8項;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金橋獎”1項,省市科技進步獎24項,各類專利授權50件,引進新技術200個。

(甘谷縣騰達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訂單式培訓)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把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制定出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辦法,形成了覆蓋源頭管控、過程監管、風險預警、責任落實、督查問責等各個環節的制度體系。深入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完成各類造林11萬畝,新修梯田31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329.75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4.75%,適宜區梯田化率超過9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超過60%。扎實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新建了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督促重點工業企業完成了生產線脫硫脫硝改造,關停非法采沙場站62處,淘汰水泥落后產能36萬噸,取締“土小企業”40家,整治城區燃煤鍋爐84臺,報廢“黃標車”493輛。建立了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78.6%。近五年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均保持在300天以上,渭河甘谷段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水標準。

改進干部作風,提高黨和政府公信力
始終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不斷增強政治自覺,堅決把從嚴管黨治黨的責任牢牢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建立縣級干部、職能部門和專門力量聯督機制,縣級干部定期不定期到所在包抓鄉鎮、部門和黨建聯系點開展調研督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踐行執紀監督“四種形態”,在抓“前”、抓“早”、抓“小”上下功夫,動輒則咎,防微杜漸。對黨員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風等方面的一般性問題,廉潔自律或不正之風方面的輕微問題,有針對性地“咬耳扯袖”,通過談心談話、約談提醒、誡勉談話等方式提醒告誡,有效預防了違法違紀問題發生。緊盯重要時間節點、關鍵領域、重要崗位,組織專門力量深入鄉鎮部門、窗口單位、賓館飯店,開展嚴督實查,及時發現和查處公款吃喝、公車私用、違規變相發放補助、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服務群眾中梗阻等“四風”問題,有力推動了全縣作風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