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四月天,沿著蜿蜒的山路,走進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村,黃綠相襯的多彩田野好似一幅巨大的油畫,讓整個村子顯得格外空靈俊秀。突然一陣悅耳的電動縫紉機聲和婦女爽朗的笑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
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映入眼簾的是“謝家灣鄉丁家溝村精準脫貧就業車間”幾個醒目紅字!懊撠氒囬g”?山溝里也有車間?為什么叫“脫貧車間”?這是生產啥東西呢?帶著一連串的疑問,筆者急不可待地走進車間。
只見整齊寬敞的房間內,幾十個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婦女們,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縫衣服。省社科聯駐丁家溝村第一書記康忠芳告訴記者:“丁家溝村四面環山,干旱少雨,沒有水源,發展果樹種植或搞養殖都比較費勁。脫貧,歸根到底是要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通過積極和甘谷騰達勞務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張維林聯系,由鄉村兩級負責場地協調,企業采取投資設備、帶薪培訓、訂單生產、統一銷售等方式,在貧困村辦個脫貧車間。貧困戶直接在家門口上班,既不負責購買原料,又不負責產品銷路,只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做好生產這一個環節,就可以每月從投資企業領工資,直接增加收入,穩步實現脫貧,所以叫脫貧車間!
宋江玉是丁家溝村的貧困戶,家里有8口人,兩個老人體弱多病,孩子尚小,平時除了照顧一家老小吃穿,就是在山地里種些洋芋、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家庭收入主要靠丈夫打工。自從去年駐村第一書記康忠芳告訴大家,要為村里引進企業,辦“脫貧車間”,宋江玉就在微信群里積極響應。這不,翹首盼望的車間一經辦起,她率先報名來培訓!捌髽I負責人說了,前兩個月是帶薪培訓,專業人員為我們教技術,不僅不收錢,還每天給每個人發30元錢。等兩個月以后我們手藝學好了,就按件發工資,那時每月能領到2000元!彼谓裾f。
目前,丁家溝村“脫貧車間”有技工52人,其中貧困戶32人。投資企業負責人、甘谷縣騰達勞務培訓學校校長張維林說:“謝家灣鄉是我在全縣推行脫貧車間的第一個試點,現在已和古坡鎮負責人聯系,正在瓦全峪村打造第二個點,設備全部是我們最新購買的,目前以群眾易學的縫紉為主,以后還會開發編織類等其他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產品的原料、銷售由公司負責,農戶只需要加工生產好就行!
因地制宜,在交通相對便利,勞動人口較為密集的貧困村,以“政府+企業+貧困戶”的方式,創建“脫貧車間”,生產一些簡單易學好上手的產品,讓群眾在家門口有錢掙,已成為甘谷縣助推脫貧攻堅的“點睛之筆”。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