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是山回頭是梁,走路繞著山梁轉,種地全是山”,這是過去甘谷縣金山鎮蒲家山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蒲家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寬敞整潔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太陽能路燈遍布村子,安全衛生的自來水通到院子里,幸福老人院、文化廣場、幼兒園等各類基礎設施逐步健全。
“自從建起了幸福老人院和文化廣場,白天老人們在這里下棋、唱戲,晚上婦女們在廣場上跳舞,鍛煉身體,心情格外舒暢。”在新修起的村文化廣場,村民王海明高興地說。
談及蒲家山村的喜人變化,村支書蒲善順介紹說,蒲家山村距甘谷縣城約25公里,全村轄蒲家山、山背后、穆家灣、王窯西4個自然村,有438戶197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5戶1231人,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解決最難啃的硬骨頭。鎮村兩級從群眾最關心的道路硬化、溝渠修繕、吃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集中力量,整合資源,主動出擊,爭跑項目、籌措資金、大干快干,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周永豐是村內的一個養殖戶,2017年之前,他還戴著“貧困戶”的帽子。現如今,因為村內巷道拓寬硬化了,自來水接通了,他的養殖也是風生水起,不僅規模比以前擴大了,更從以前的“找客商”變為客商主動上門收購,年純收入超過5萬元,不僅穩定實現了個人脫貧,還帶動周邊群眾搞起了養殖。
目前,蒲家山村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所有農戶通上了自來水、動力電和4G網絡。全村有勞務隊20多支,人數達400多人;發展花椒、核桃等林果產業1300多畝;全村212戶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一個昔日的深度貧困村正在悄然蝶變,走向新生。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