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時節,走進甘谷縣新興鎮蔡家寺村襲明古建公司的廠房,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著雕刻仿古建筑上的鏤空窗花及配件,一件件制作精美的木雕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不論是象征著四季平安的花朵,還是寓意年年有余的魚鳥,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與眾不同的是,這些精致的木制品,均出自殘疾人之手。
24歲的胡文虎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的聽力和語言功能受損,可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創作,只見小胡正專心致志地雕刻著一個仿古條桌上的配件,他神情專注,手下動作麻利,不一會兒,一幅喜鵲鬧梅的圖案就展現在大家眼前。看著小胡的作品,心里最高興的莫過于公司的領頭人張宏剛。
1982年,張宏剛出生于甘谷縣一個農家小院。一歲半時發高燒致使一條腿殘疾。13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降臨在父親身上,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難。作為家中的長子,他放棄學業,拜師學習木雕。一個月后,張宏剛便跟隨師傅前往天水、平涼、定西、蘭州等地干活,這一學就是7年。2002年,張宏剛開始獨自在家做木雕。
“那時候連雕刻的案板都沒有,我把家里的一扇門板拆了下來。沒有木料,就去問鄰居借,用借來的十幾塊木料做了近100片窗花,賺了2200元,當時高興壞了,又拿著這筆錢去市場上進了5000元的木料,付了2000元現款,還欠著3000元……”對于創業之初的艱辛,張宏剛輕描淡寫。

一塊塊普通的木料,在張宏剛的手里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的精美木雕。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接的活也越來越多。2012年,張宏剛開始籌建木雕廠,2013年正式投產。
辦了廠的張宏剛深知殘疾人生活不易,他決定幫助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殘疾人,讓他們靠雙手自食其力。
張宏剛拖著并不利索的腿腳,奔走在周邊村落,說服殘疾人來廠里上班。然而,起初大家都不相信有人愿意招殘疾人,也有一些人因重度殘疾無法出門工作……張宏剛出師不利,但他沒有放棄,帶著板凳、小木桌、刻刀和木料,親自上門送技術、送服務,終于有兩名殘疾人勉強答應試試。張宏剛手把手地教,不斷地鼓勵,給他們發工資,讓他們把半成品的小件帶回家試做。這樣一來,兩人有了信心,看到自己雕出的成品也有模有樣,就答應來廠里上班,到2013年的年底,廠里的殘疾人漸漸多了起來。
曾在新疆打工的王奎奎,雙腿行動不便,甚至連下床都困難。沒有工作,又沒法種地,他家生活非常拮據,自從遇到張宏剛后,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轉機。

走進王奎奎家的小院子,一張木桌是他的工作臺,桌上擺放著一部分雕刻完成的窗花。如今在張宏剛的帶動下,王奎奎已是廠里的骨干,每個月收入近4000元。生活有了保障,整個人都精神了。
如今,廠里有63名工人,近一半是殘疾人。“看著曾經貧困的殘疾人,現在個個都能自力更生,并為家庭創造收入,我心里特別踏實。我們做的是手工活,不愁訂單,我準備逐步擴大規模,建些宿舍,招收更多殘疾人,讓他們在這里學手藝,自己掙錢養家,走上富裕之路。”張宏剛說。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