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時節,站在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的山梁上舉目遠眺,一座形如巨輪的古堡坐落在鳳凰山頭,矗立在碧水藍天之中。山下,一座月牙狀的水壩靜默在古堡腳下,與之相映成趣。
中岔村位于甘谷縣北部山區,距離縣城20多公里,因擁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聞名。近年來,中岔村依托古堡以及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農耕文化著手,全力繪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農耕文化旅游藍圖,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走進中岔古堡,一堡三院,相得益彰。前院文化園內,碑刻成林、墨香氤氳;中院是百年古廟——關帝廟和戲曲舞臺,恢弘大氣、莊嚴肅穆;后院則是正在建設的農耕博物館。

“博物館旨在弘揚農耕文化,傳承傳統美德,教育子孫后代,推動社會進步,分為農耕體驗區、農耕集萃區兩個板塊和一個鄉愁館。”負責人程碎想說。
農耕博物館里,收集了古堡防御時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镢頭、風車、扁擔、馬燈等近千種近現代農具,它們被分門別類地陳列在不同主題的小展廳內。
一件老物件就是一段動人的故事。指著一輛老紡車,78歲的程潤兒老人向大家講起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那時全家人的穿衣就全靠母親的雙手和這輛一天到晚‘吱扭吱扭’響個不停的老紡車,缺衣少食的情況經常發生,現在的生活條件要比以前好成千上萬倍,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逢年過節,高亢嘹亮的秦腔響徹山谷,堡子里游人如織,四面八方的游客趕來逛廟會,看戲曲、賞書畫、吃美食,無不歡樂。這時候,身在異鄉的村里人也按捺不住思鄉之情,紛紛趕回家鄉,探親訪友,尋找心靈的慰藉。

程世雄也是“思鄉鳥”之一,家鄉的山山水水曾給了他很多美好回憶和無限遐想。今年,在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主動請纓,修建農耕文化博物館,打造集古堡游覽、垂釣、農耕文化體驗、碑刻欣賞、民俗展演、特色飲食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為了提升檔次,打造全市一流的農耕文化旅游園,他還率先將自己收藏的契約、陶罐、銅車等百余件物品捐獻出來,并帶動八方鄉鄰無償捐獻各類生產生活用具5000余件。同時,收集陜甘兩省及部分國內書法名家作品上百余幅,并碑刻成林。

濃郁的文化氣息,給這座見證了滄桑巨變的古堡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情懷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它煥發出新的生機。
如今,農耕文化博物館已成為人們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好去處。那些被歷史遺忘了的老物件,深深地吸引著游人們的眼球,成為大家回望過去、品咂滄桑歲月的文化遺珍。而中岔村,也以它獨有的方式,濃墨重彩地勾勒鄉村旅游藍圖,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群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