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甘谷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堅持外防輸入抓牢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四個不摘”指示要求,建立五項機制,盡力克服疫情影響,持續推進脫貧成效鞏固和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清零”,推動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脫貧攻堅戰完美收官。

一是建立領導包抓機制,靠實脫貧攻堅責任。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嚴格落實領導包抓責任制,在繼續堅持“1326”脫貧攻堅責任體系(“1”即1個縣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全面抓,“3”即專責組、督導巡察組、幫扶領導小組3個工作組分頭抓,“2”即鄉鎮和部門2個主體協同抓,“6”即村級幫扶隊、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幫扶責任人、村干部6支力量具體抓)的基礎上,立足統籌抓好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和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建立了縣級領導聯系督導鄉鎮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機制,確定16名縣級領導聯系督導全縣15個鄉鎮,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督促重點項目盡快開復工、扶貧車間及龍頭企業盡快復產,認真落實旬月推進機制和周調度、旬報告、月排名制度,構建起“千斤重擔人人挑”的責任落實機制,扎實推進當前各項重點工作高效落實。

二是建立掛牌督戰機制,攻克最后貧困堡壘。印發《甘谷縣脫貧攻堅掛牌作戰實施方案》,圍繞深度貧困村和未脫貧人口,以“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三落實”即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三精準”即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為重點,建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縣級領導督戰包抓鄉鎮、行業部門建賬銷號、鄉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具體負責落實的掛牌督戰機制,確定5名縣級領導督戰5個深度貧困村,督促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落實控輟保學、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等政策,堅決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堅持月調度、季分析,對掛牌督戰情況每月通報調度,每季度定期聽取督戰進展情況匯報,推動形成責任明晰、上下貫通、條塊結合、一抓到底的督戰格局,確保脫貧目標高質量實現。

三是建立監測預警機制,扎實鞏固脫貧成效。堅持“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目標,針對3個剩余貧困村、7個貧困發生率大于2%的已脫貧村和4585名未脫貧人口、1924戶8890名存在潛在返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建立防返貧監測和預警幫扶機制,對潛在致貧風險已變為現實困難、影響到“兩不愁三保障”的進行預警,對潛在致貧風險通過幫扶已消除的,解除預警并繼續監測。按照“拾遺補缺、查缺補漏、防止反彈”的原則,深入開展“3+1”沖刺清零后續行動,細致排摸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狀況,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查漏補缺,全面解決控輟保學、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設施管護等方面的問題。緊盯剩余貧困人口、有致貧返貧風險人口、“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短板弱項等重點任務,深入開展“四核四防十緊盯”百日會戰行動,全面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和成效。

四是建立兜底保障機制,確保實現全面脫貧。按照應兜盡兜、應保盡保的原則,對未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和因病因殘導致家庭用度支出較大的特殊困難群體,建立政策兜底保障機制,實行臺賬管理、對賬銷號,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全面脫貧。特別在疫情防控期間,全面落實特困供養對象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按時足額發放救助資金,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今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4146.8萬元,其中農村低保金2757.3萬元、城市低保金736.6萬元、特困供養金239.3萬元、孤兒保障金108.2萬元、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貼10.8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294.6萬元。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全覆蓋、托底線、救急難、掃盲區、補短板”作用,不斷加大疫情防控期間臨時救助力度,今年以來,累計救助困難群眾578戶2645人,發放救助金364.9萬元。其中,救助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10戶46人,發放救助金4.8萬元。

五是建立產業扶貧機制,持續提升脫貧質量。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途徑和根本支撐,建立產業扶貧機制,深入開展“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因地制宜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五小產業”,不斷提升脫貧質量。著力解決扶貧產業恢復生產面臨的實際困難,加強政銀企對接,協調落實扶貧小額信貸資金,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著力防范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立足產業發展實際,靈活運用金融扶貧資源,大力推行農業“期貨+保險”模式,切實保障農戶穩產增收,全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增收困難的問題,扎實開展“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的“線上春風行動”,財政專項列支貧困勞動力跨省勞務輸出交通補助130萬元,組織“大批量、點對點、一站式”勞務輸轉12批次,截至目前,共輸轉勞動力6.39萬人,其中省內就業3.11萬人,跨省勞務輸轉3.28萬人。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