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甘谷縣大石鎮不斷探索脫貧致富新模式。通過開發荒地,發展經濟作物種植的方式,來拓寬群眾致富渠道,讓荒地變成了群眾致富的源泉。
中莊村位于甘谷縣大石鎮北部,常住人口一千多人,但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兩畝。再加上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效益低,投本大。這里的青壯年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因此留下了許多的撂荒地。如何讓這些荒地重新煥發生機,成了村主任張自明的頭等大事。

甘谷縣大石鎮中莊村村主任張自明說,原先這個地方,老百姓的地都荒了好幾年,我當上村主任以后,作為一個農民,總感覺把這個地荒了可惜。荒地全部要種上,不能讓荒。
依托村集體成立的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張自明牽頭以每畝20元的價格,承包了村里300畝的撂荒地,種植雙壟溝覆膜馬鈴薯。考慮到村里缺少勞力,種植過程中又采取了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種植方式,既節省了勞動成本,又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村民張長福說,機器比人工種的快,一個上午要種20畝了,一天差不多能種40畝。

目前,中莊村300畝撂荒地里已完成雙壟溝覆膜馬鈴薯種植80畝,全部種植工作將在一周之內結束。原先的撂荒地里,即將全部種上“金蛋蛋”,貧困戶脫貧致富又多了一條門路。甘谷縣大石鎮中莊村村民張軍武說, 對我們這些不能外出的貧困戶來說,是一個增加收入非常好的舉措。

下一階段,中莊村將進一步加大對撂荒地的開發利用程度,在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的同時,同步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150畝,新建粉絲加工廠及養豬場各一處,將撂荒地打造成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源泉。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