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親戚、話家常,宣政策、搞對接,做計劃、抓落實,共勞動、同吃住,這就是扶貧工作隊員的日常工作。筆者近日翻看了一名精準扶貧隊長的《扶貧日志》,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喜怒苦樂,感受到他們的付出和不易。現在,我把他的扶貧日志原原本本地呈現給大家,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起來感動、一起來點贊。

時間: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
天氣:多云
地點:沙灘村駐村辦公室
今天我準備去走訪殘疾證過期人員梁麗家(化名)。從資料上得知梁麗,視力殘疾一級、肢體二級,證件辦理日期為2010年1月5日,已過期2個月。
她家位于村委向南大約100米處的村路旁邊,有兩個小院,院子里邊干凈整潔,左邊是居家院,右邊是一個雜物間。全家四人,有奶奶、爸爸、媽媽和她。穿過花墻的門就進入他們居住的院子,梁麗站在大房子門口,一臉的靦腆和害羞,聽到聲音就躲到窗沿邊,或許是視力原因、或許是怕生人,她一直順著窗臺向里邊靠。梁麗的父親梁軍強(化名)高度近視,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全落在這位憨厚樸實的父親的肩頭,因為疫情原因今年沒有出門打工,一直在家忙農活,要不是工作隊上說還不知道孩子證件過期了。他問該怎么補辦殘疾證,正好我有認識的縣殘聯的朋友,咨詢后得知先到鎮上取一份殘疾鑒定表,再到縣醫院或中醫院做一個鑒定,就可以換證了。交待清楚后,我問還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我會全力以赴去幫,他搓著手說:“沒有了,你們能提醒我,還告訴我辦的方法就已經很感謝了,我自己能辦好的,就不能再給你們添麻煩了。”望著他堅定的眼神、黑瘦的臉龐我默默地給這位樸實的父親豎起了大拇指,并再次叮囑他有困難一定要給我說我定會全力去幫,這是我作為一名幫扶書記的職責,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

時間: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天氣:多云轉晴
地點:沙灘村駐村辦公室
我們村有一個產業扶貧車間,——像山印象雜糧面(這是村委合資的集體產業),扶貧車間的成立有效解決了當地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的問題,把過去簡單的送錢送物到家,變成現在的送工作到家門口,做到了就業務農兩不誤。老百姓每天在自己家門口,高高興興地忙碌,有用石磨磨面的、有裝袋裝箱的,看著大家干得紅紅火火,讓人很開心,很欣慰。可過了一段時間,車間停下來了,我問車間負責人(村委主任),原來是因為村里生產的雜糧面是實打實的,沒摻一點假,質量好、健康綠色,但就是市場沒有打開,在超市里銷路不行,沒有銷售量,所以先不生產了。沒有銷路就車間就沒有收入,村民們也就沒了收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無意中見到微信群里有做微商賣化妝品,對呀,現在網絡這么發達,何不在網絡平臺上幫村民們賣一些呢?于是,我在微信群、朋友圈推銷,家人和朋友都笑我當電商了,笑歸笑,他們也在幫我一起推銷。起先有人點贊,無人問津,這可怎么辦?吃的東西,只有吃著好了才會有回頭客,于是我自掏腰包買了一些小包裝的,送給親戚、朋友、鄰居嘗一下,親戚、朋友覺得不錯,讓我幫他們買一些孝敬父母或送朋友,漸漸的銷路慢慢的在朋友圈打開了。后來我發現在快手和抖音上帶貨的比較多,所以我在這些短視頻平臺上申請了賬號,做起了朋友口中的“網紅”。沒想到播了幾期后,反響特別好,有許多多年未見的朋友也見到了,銷路一下子打開了。就像有一個現在在河南的甘谷老鄉,特意打電話過來,說他就想吃純正的雜糧面。他父母最愛吃扁豆面,他們雖身處異鄉,不僅想念家鄉的味道,更想要支持家鄉的產業,他也會大力宣傳家鄉的特產,為家鄉出一份力。車間的負責人和工人們也都紛紛效仿,個個當推銷能手,個個當“網紅主播”,生產宣傳兩不誤,車間也慢慢恢復了往日忙碌的景象,沙灘村出現了一片豐收的景象、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時間:2020年5月24日(星期六)
天氣:多云轉晴
地點:沙灘村駐村辦公室
園草菁菁、枝葉延展,美麗的沙灘村花園廣場展現在我面前。枝繁葉茂,紅花綠葉相得益彰,讓人心情舒暢,一天的工作農活忙完后,走在花園邊也是一種放松方式呀。當我走近花園邊時,發現花雖盛開的很好,但土壤中有些干涸,原來最近天沒下雨,也很久沒澆水了,我便從村里的自來水井中接入水管進行灌溉,給這些花花草草“沐浴”一番。望著水慢慢滲進入泥土中,我心里無比地高興。其實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就像花草一樣,時間長了需要水的滋養。駐村工作隊與村民之間也需要情感的交流,與村上的特殊群體比如五保戶、一二類低保戶,經常坐下來聊一聊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所需所想,這是一種溫暖的陪伴、愛的陪伴。駐一天村就干好一件實事,做一件好事,無論有人看或沒人看,要做就做好,因為老百姓的心在看,我的良心在看。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