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甘谷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全縣林草生態資源優勢,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扶貧措施,有力推動了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為實現全縣脫貧點亮了生態底色。

在天定高速沿線綠化點,孫德有和工友們正在清理綠化苗木中的雜草,從以前家境貧困,四處打臨工為生,到現在脫了貧有了穩定的工作,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甘谷縣新興鎮孫家坪村村民孫德有說,我一天掙100塊錢,一個月掙3000塊錢左右,收入也不錯,上班的地方離我家也近,我照看家里也方便。
孫德有生活的改變得益于甘谷縣林草生態工程、林草產業、林草生態保護等一系列生態扶貧措施的開展。2016年以來,甘谷縣按照“生態脫貧一批”要求,推動林草生態工程項目扶貧,通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將林業生態工程重點向貧困村傾斜,積極吸納貧困戶參與林草生態工程的施工建設,來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讓更多群眾吃上了“生態”飯。
甘肅華瑩綠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虹告訴記者,累計與公司周邊500多戶農戶和180多戶貧困戶建立了勞務協作關系,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并與深度貧困村磐安鎮西坪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同時,通過我們的技術培訓幫助10多名貧困戶成長為苗木綠化類專業技術人員,他們走出了門外,走上了自主脫貧的道路。

在做好生態工程扶貧的同時,甘谷縣還依托當地豐富的林草資源優勢,主打林草產業建設,通過建設花椒、核桃等經濟林基地;發展中藥材種植、雞牛養殖等林下經濟;開發建設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天門山景區水土保持生態科技示范園等一批集旅游度假和休閑為一體的涉林涉草鄉村旅游項目等措施,讓周邊群眾也享受到了生態“福利”。
禮辛鎮楊灣村村民馬尚義說,種起了中藥材,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家里一天天好了起來。大像山鎮馬務溝村村民艾杜成說,從2016年11月,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擔任生態護林員,工資一年8000元,對我個人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幫助。
在生態扶貧的長鏈上,實行建管結合,才能確保成果。以落實林草生態保護扶貧為契機,甘谷縣又通過擴大生態護林員和草原管護員選聘規模,讓更多的當地群眾深度參與到身邊的環境保護中來,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2016年以來,甘谷縣累計投入1.2億余元生態扶貧資金,完成各類營造林工程29.7萬畝,形成了以渭河、西小河、散渡河、清溪河、藉河流域為重點的五大生態保護基地;綜合帶動5000多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和獲取務工收入實現了脫貧增收;并在原有279名公益林護林員的基礎上,選聘生態護林員1100名,草管員365名,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管護網絡體系,實現了管護責任、管護報酬、管護制度的三落實。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9.77%,草原覆蓋度達83%。
甘谷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耀虎說,下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解決更多的生態就業崗位,(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把村莊、村屯、四旁還有道路就是鄉村公路,以及路渠、河渠這些地方的綠化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讓農村人居環境更加美麗起來;再一個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林下種植、林下養殖以及森林旅游、森林康養和草原旅游這些產業,進一步拓寬延展當地群眾以及周邊群眾的增收渠道。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