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4日,甘谷天門山觀景臺——“凌虛臺”揭牌亮相。凌虛臺是天門山又一處新景觀,凌空而起,雄偉壯觀。當您站在臺上環視,甘谷縣城盡收眼底,甘谷八景盡攬懷中。凌虛臺的建成開放,對于挖掘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傳,尤其是再現“天門春曉”的神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凌虛臺由省著名書畫家學者林經文書寫。天門山住持普融法師、第四軍醫大學干休所原政委程世雄、天水師范學院文傳學院教授王正偉為凌虛臺揭牌。

此臺依山勢騰空而起,雄偉壯觀,滿城煙火,盡收眼底。東望有鼉峰旭日,來星寶塔;西臨懸崖大像,朱圉晚霞;面對渭水秋波,后依古岳靈湫,而天門春曉,盡在其中。壯哉,甘谷八景,殆盡斯臺矣!站在觀景臺上可一覽縣城全貌,非常適合看日出日落、觀云霧。

凌虛臺記
王 琪
天門山,吾邑城南之高峰。山之巔,有泰山廟,始于宋,盛于清,于今千年矣。雖風吹雨打,兵燹戰火,猶廟貌巍峨,香火鼎盛。殿之北,居危崖,臨深谷。又因年久失修,雨隳潦毀,山崩巖裂,院墻將傾,山崖將缺,山基將裂。加固在即,維修迫在。
壬寅初夏,山僧普融,力率信從,廣籌資金,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固以鋼構,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為臺,以脫塵氛而絕煩囂,出云氣而臨風雨。人至其上,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奮迅而出,鳥之展翅欲飛也。普融曰:“是宜名凌虛臺。”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游人相與登覽,清風拂面,豁然開朗。四時朝暮,雨揚明晦,放意肆志,覽之不厭。極目北眺,隴山隱隱,渭水依依。廣袤縣城,盡收眼底。高樓聳立,霓虹閃爍。登斯臺,則朝觀鼉峰旭日,暮看朱圉晚霞。春感天門春曉,夏望靈鳳聳翠,秋賞渭川秋煙,冬則遙想石鼓擎雪。靚觀微步,徘徊徙倚,既有得之于耳目者,又有得之于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時逢盛世,人民安居。古冀兒女,樂其小康;天門山上,凌虛臺成,又得游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為之記。

《凌虛臺》
張勝明
天門關隘,自古為甘谷縣門戶。東岳泰山,至今集儒釋道于一家。昔者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地獄地藏如同豐都泰山。圣賢之教,教化萬眾;神佛所佑,國泰民安。至若修身養性,凌虛臺為最妙;祈福納祥,報恩寺實相宜。此普融法師筑臺之所由也。
登斯臺也,晨迎鼉峰旭日,暮送朱圉晚霞;近賞天門春曉,遠觀渭水秋波;東覽凌霄魁閣,南飲古岳靈湫,西拜懸崖大像,北眺堰渠流玉;甘谷八景備于此矣。臺榭凌空,渭川盡收眼度;齊天應人,古今蔚為大觀。呼吸天地,吐納風云,雄偉氣魄,飛揚精神,誠入凌虛之境耳。
望斯臺也,七莖火蓮綻放,一葉青荷舒展。筆架主山,正對統辦大樓中線,東樹來星塔之筆,西擱水上公園龍象之硯。雷澤、渭水,山澤通氣;冀城大道,道貫古今;學校、樓舍,人文蔚起。傳羲皇數千年之文脈,承古冀崇文尚武之氣象,開家國人杰地靈之新局,我愿凌虛哉!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