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谷縣大像山鎮黨委堅持以《天水市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年行動》為抓手,深入挖掘社區品牌的特色和優勢,在做優社區、做精網格、做活治理上持續發力,著力打造“一社一品”特色黨建服務品牌,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堅持多措并舉,打造多元型社區,匯聚治理合力
東關社區黨委以六治融合為抓手,總結凝練了“紅色驛站”、“冀城邦邦隊”、“啄木鳥”志愿服務隊等一批城市黨建品牌,切實將黨建成果體現在基層治理上。一是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積極打造紅色驛站,將更多辦公區域改造成為民服務功能區,讓廣大群眾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并提供充電、避雨等暖心服務,真正成為便民利民的服務窗口、凝聚群眾的前沿陣地。二是聯合甘谷餓了么、美團外賣等新業態群體,成立“冀城邦邦隊”志愿服務隊,鼓勵引導外賣騎手到社區報到擔任“流動網格員”。結合機動性強、年輕、熱情高的優勢,化身基層治理“移動探頭”,在異常情況預警、突發事件直報、社情民意傳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真正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三是以共治共建為抓手,聯合轄區共建單位大像山鎮衛生院,成立“啄木鳥”志愿服務隊。通過入戶隨訪“送醫”的方式,為轄區內困難家庭的失能、失智人員提供巡診、體檢、健康咨詢評估等免費的基礎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上門送醫服務150余次,切實解決了轄區部分群眾不便出行求醫的難題。

突出傳統文化,打造人文型社區,厚植為民情懷
西關社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深挖城市民俗文化底蘊,搭建民主協商議事平臺,傳民俗、植底蘊、凝民心、聚民力,著力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一方面,高標準建成城市記憶館、民俗文化館,對居民群眾免費開放,并聯合轄區學校、黨員群眾、志愿者開展追溯城市記憶、傳承民俗文化系列活動,組織在校學生、返鄉大學生、社區群眾等入館參觀,帶領他們感受歷史名城的文化底蘊、領悟老一輩人的奮斗歷程、激發他們憶苦思甜奮斗未來的決心,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基層治理的隊伍中來。另一方面,搭建“黨建+基層協商民主議事”平臺,成立居民協商議事會,通過“選好議題、各方參與、解決問題”等方式,協商解決停車難、收費亂、管理亂、環境差等問題21件,切實推動基層自治和共治“雙促進”“雙提升。

強化共建共治,打造睦鄰型社區,提升善治效能
富強社區黨委以睦鄰善治為切入點,通過黨員帶頭,吸納社會組織、企業單位、優質商戶、熱心居民力量,創建“睦鄰+”特色黨建服務品牌,成立“睦鄰加油站”6個,募捐互助資金1.5萬余元。同時,整合轄區內家政維修、診所藥店、餐飲、理發、沐浴等服務資源,利用互助資金,為特殊困難群體免費提供理發、沐浴,健康體檢、愛心午餐等服務530余次,切實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聚焦敬老養老,打造關懷型社區,延伸服務觸角
油墨社區黨委針對轄區住戶空巢老人多的突出問題,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老齡關愛作為重點工作落實,持續探索“黨建+養老服務”模式,做實做細養老服務工作,將紅色力量融入養老服務的各個方面,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一方面,以樂巢老年人活動室為載體,提供閱讀、棋牌、書畫、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活動場所,廣泛開展理論宣講、愛心義診、文體娛樂和家政服務等活動,讓老年人繼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另一方面,建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員臺賬》,并按照服務需求,制定綠(一般服務對象)、黃(重點服務對象)、紅(特殊服務對象)“三類人員”清單管理制度,通過“一對一、點對點”服務方式,精準掌握老人信息與訴求,促進了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截止目前,共排摸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430人,服務老年人達200余人次。

樹牢服務意識,打造便民型社區,激發治理活力
康莊社區黨委邀請專業團隊開發“一碼通”服務平臺,建成涵蓋理論宣講、便民服務、新聞資訊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數字社區,通過“線上點單、線下服務”的方式,為群眾居民提供“有呼必應”便民服務。目前,平臺先后辦結各類上報問題1000余件,基本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根據困難群體的實際需求,組建“十心圓”特色志愿服務隊,設立“十心圓”服務點10個,開展“幫困解困,情暖居民”志愿活動100余次,完成“微心愿”60余件,真正實現了群眾在哪里,黨群服務就延伸哪里。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