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五月,陽光明媚,和風習習,“五·四”青年節這天,甘谷縣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進來一位拖著沉重步伐、滿面愁容的婦女,工作人員見狀,立即上前攙扶,讓其坐下,遞了一杯水,仔細詢問其事由。
經詢問得知,該婦女兒子(王某)為聾啞人,在甘谷某建筑工地打工,在一次施工過程中不慎受傷。責任方雖然及時墊付了醫藥費和生活費,但后續治療及賠償等事宜遲遲未能解決,王某的母親心急如焚,多次與責任方交涉未果。為了給兒子爭取后期治療費用和合理的賠償,她四處求助,但由于兒子語言交流的限制、自己法律知識的欠缺和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聘請律師費用等原因,母子二人感到求告無門,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后經人介紹,聽說有個法律援助,專為經濟困難的老百姓維護權益,便特意來到甘谷縣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
工作人員聽了當事人的訴說,當即向局領導匯報情況,說明該案當事人為聾啞人,辦理該案必需有懂啞語的專業手語翻譯等情況,局領導當即與縣殘聯等部門多方聯系協調,并從縣特殊教育學校請了一名手語翻譯老師協助辦理該案。
在手語翻譯老師的協助下,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前往王某家中了解、核實相關情況,他們見到了行動不便的王某,和他眼中流露出的無助和絕望,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手語翻譯與王某耐心細致溝通,安慰他不要放棄希望,政府和社會都會關心他,政府將為他提供法律援助,幫助其維護合法權益。
全面了解掌握情況后,甘谷縣法律援助中心當天即指派擅長辦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甘肅絲路法語律師事務所劉俊峰律師通過代理方式提供援助。同時要求,該案要提供“上門服務”,援助律師要盡快與受援人見面,切實為受援群眾解決燃眉之急。
援助律師接到指派后,第一時間前往受援人家中,在手語翻譯老師的協助下,與受援人反復溝通,確定了具體訴訟方案。援助律師多方調查取證,收集了王某受傷時的現場照片、醫院診斷書等證據材料,驅車攜受援人一同前往司法鑒定機構咨詢傷情等級后,并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在援助律師的據理力爭和精心協調下,雙方當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本案以調解方式結案。責任方在已墊付醫藥費和生活費共計37000元的基礎上,再支付受援人王某賠償款14萬元,此案以受援人共計獲得177000元的結果得以圓滿結案,達到了案結、事了、人和的援助目的。
看到自己的愁心事終于有了結果,王某心情非常激動,感謝甘谷縣法律援助中心和援助律師的幫助,他飽含著淚水通過手語翻譯說:“雖然我不能正常表達,但是我能感覺到你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你們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孤單無助的人,而是有黨和政府保護的公民。”
近年來,甘谷縣法律援助中心積極開展“法援惠民生,關愛特殊群體”等活動,重點關注殘疾人、老年人、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先后建立了殘疾人、婦女兒童、軍人軍屬等法律援助工作站,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個性化法律援助服務,通過“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的方式,不僅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義,更通過一件件法律援助、一項項法律服務、一次次案件辦結,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