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甘谷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針,聚焦“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立足實際選賽道、挖潛力、揚優勢,在發展規模上“強擴面”,發展質效上“抓提速”,模式示范上“抓集成”,融合發展上“興業態”,不斷強化投資拉動,強本固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是圍繞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按照“穩面積、攻單產、增總產”的要求,制定印發了《糧食生產行動工作方案》,實施旱作農業示范、撂荒地整治提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馬鈴薯新品種示范推廣等重點項目6項,啟動建設高標準農田2.8萬畝,打造了八里灣鎮中岔、西坪鎮蓮花臺、金山米谷川等千畝以上示范點45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種植示范點18個,糧食生產面積76.71萬畝,完成市上下達任務75.65萬畝的101.4%,夏糧預計總產8.26萬噸,預期增長2.48%。

二是建基地強基礎,全力促進產業增效。圍繞果椒抓轉型、蔬菜提品質、辣椒抓提升、中藥材擴規模、品牌增效益,實施辣椒產業提升、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蔬菜產業質效提升、精深加工獎補、“甘味”品牌建設等項目17個,改造提升老舊果園4100余畝,建成蔬菜等標準化生產基地8處16.39萬畝,辣椒示范點48個1.32萬畝,中藥材示范點26個0.99萬畝,產地冷藏保鮮設施11處,新增庫容8700噸。扶持發展規模化養殖場11家,引進外企業2家,落地項目3項,簽約2.7億元,目前到位資金3750萬元。推薦10家經營主體申報綠色食品12個,6家企業申報“甘味”知名企業商標品牌,組織甘谷花椒申報“甘味”區域公用品牌。完成農作物保險24.45萬畝,養殖業保險0.95萬頭(只),蘋果“保險+期貨”1萬畝。

三是圍繞鄉村振興示范片帶,打造和美宜居鄉村。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方向,投資銜接資金3410萬元,以拆違治亂、巷道硬化、污水管網敷設、村組自然景觀改善等工作為重點,全力打造5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和33個示范村。投資2582萬元,在磐安、六峰、大石鎮等鄉鎮實施了一批人居環境治理項目,通過治理排污、改善村容村貌等措施,全力提升示范片帶建設成效。目前33個示范村以及項目建設整體形象進度均已達到85%。通過調整優化戶廁改造獎補機制,積極探索“農戶自建、村組代建、集中聯建”等戶廁改造模式,形成了農戶“新建、改建、購買移動環保廁所”3種類型,全面提升改廁質效。目前完成戶廁改造4089戶,占總任務8000戶的51.1%。

四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圍繞鄉村宜居宜業,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建、管、養、運四好公路標準,以“一帶、八園、多節點”為抓手,新建自然村組道路27條47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6條38公里、通鄉三級公路升級改造3條62.1公里,新修產業路39.4公里。圍繞綠色生態發展,農業高質高效,強化國土綠化,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完成各類營造林草工程3.48萬畝,啟動實施了永濟渠節水改造、引洮供水二期配套農業灌溉、潵渡河安遠鎮防洪治理等項目。

五是強化黨建引領鞏固改革成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圍繞土地、資源、資產、項目等要素,通過實施社會化服務獎補、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等項目,投資320萬元,積極探索“村黨支部+主體(合作社)+產業”發展模式,建立代耕代種、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元化社會化服務機制,不斷優化聯農帶農機制,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發展農村綜合改革成果。制定印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在進一步規范村集體經濟運行的同時,扶持了13鄉鎮14個村,通過示范帶動、開展“菜單式”社會化服務、發展產地加工等多種形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供稿前,全縣村集體收入總額6557.98萬元,村均16.19萬元,10萬元以上村98%,20萬元以上村32.6%。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