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炎炎夏日,穿上一雙涼爽透氣、防潮防滑、吸汗防腳氣的麻鞋會是一種什么體驗嗎?“80后”郭娟會告訴你:這樣的鞋穿起來很干爽,再熱腳底也沒有汗。這雙麻鞋不僅成就了她的愛情,也成就了她的事業。這個河南姑娘、甘肅媳婦帶領甘肅甘谷縣當地婦女制作和銷售麻鞋,用一雙雙精美的麻鞋,走出一條幸福路。
郭娟是河南駐馬店人,2008年夏天,還在上大學的她收到男友牛君俊送的一件禮物——老家甘谷特產的麻鞋。第一次穿麻鞋的郭娟很是新鮮,“看起來不怎么樣,但穿起來很不舒服,尤其在夏天感覺很涼爽”。這雙麻鞋讓郭娟看到了商機,她開起網店售賣麻鞋,銷量還不錯。后來因為即將畢業學業繁重,郭娟關停網店專心于學業,但甘谷麻鞋已經在她心里有了特殊的位置。
夫妻二人,白手起家
2011年,結束實習的郭娟跟隨牛君俊回到甘谷。銷售別人的產品不如自產自銷,已是夫妻的兩人在甘谷創辦了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制品發展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是最難的時候,缺經驗、缺技術、缺資金,白手起家的郭娟和牛君俊四處討教。“當時真的太難了。本以為甘谷是麻鞋發源地,會編麻鞋的人很多,產量自然不低。但實際去談合作的時候,沒人相信我們兩個小年輕,鞋子都不供給我們。后來沒辦法,只能求助夫家的親戚,他們有的會勾邊,有的會納底兒,我們就跟著學,比著自己的腳做。”郭娟說。
甘谷麻鞋用純天然麻料、麻布、棉布等材料,以傳統手工工藝制作而成。麻鞋有兩種,一種由麻編成,一種由棉線編成。制作麻鞋時,先將大青麻編成辮,然后將麻辮置于平案,盤成麻絲緊密的“千層底”,再用麻繩穿緊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編織鉤針鉤出麻花辮鞋面、鞋耳等,用木楦頭把鞋撐起來,在幫梁、鞋耳、鞋鼻梁貫穿耐力麻繩,一雙麻鞋才算做好。“剛開始學時,做一雙麻鞋得花一個多星期,手指被鉤針扎破,手掌被麻線磨爛,都是常事。”回憶起學技術的日子,郭娟倒覺得充實。
夫妻二人一邊學習,一邊進行投資——租房、買機器、招工人,可忙活了一年,并沒賺到錢。第二年,他們還是一如既往找師傅、研究手藝,并將麻鞋運到甘谷以外的市場銷售。又一年過去,依然沒賺到錢,可郭娟心里并不慌,因為到了年底,他們發現鞋子都賣完了。夫妻倆堅信一旦打開市場,后面的生意就不難了。漸漸地,公司闖出了名堂,成為當時甘谷縣較大且規模化生產麻鞋的企業之一。
創新設計,引領麻鞋時尚
郭娟對自家的麻鞋質量非常有信心:“機器鉤織的麻鞋比較平,但是手工麻鞋的鞋底得橫著納,前排三個圈,后排五個圈,這樣的鞋底有凹凸感、紋路感,越穿越軟。即便腳后跟有磨損,鞋也不會散掉,依然能穿。”同時她也感到自己的甘谷麻鞋有點兒“土”:色調單一、做工粗糙、樣式古板,可能不會讓年輕人喜歡。
郭娟和丈夫絞盡腦汁開發新款,不僅將扎染、隴繡等傳統工藝與麻鞋制作相結合,還積極開發防水的手工麻鞋。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款式設計研發的同時,她還積極與清華美院等高校對接,聘用設計團隊,結合甘谷乃至甘肅本土文化,創新設計具有文化底蘊和美學顏值的麻鞋新款式。隨后,“雅路人”防水麻鞋成了熱銷品。當地年輕人也成為麻鞋消費者,一改之前僅有老一輩知麻鞋、穿麻鞋的傳承窘況。
除了在設計上迎合年輕消費者,郭娟在包裝上也下了功夫。彼時,市面上流行的麻鞋,基本沒有任何包裝,郭娟給它們加上了包裝盒。但是在景區,她發現游客不喜歡鞋盒,攜帶不方便。于是,她和團隊又改進包裝設計,做出和手工麻鞋相稱的麻布袋包裝,方便游客攜帶。
郭娟公司的產品從單一麻布拖鞋增加到適合春夏秋季穿的多款單鞋;特別增添了復古風盤扣設計的男士麻鞋,看上去更典雅;還有專門為年輕群體設計的網紗面料麻鞋、印有個性圖案的小白鞋等,使得公司的關注度與日俱增。
年輕人越來越認可棉麻材質,認可環保理念,愿意為老手藝買單。2017 年,甘谷麻鞋入選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后,市場上刮起一陣傳統手藝風。郭娟發現,年輕消費者都是給全家人買,還將其當作禮物送給親戚朋友,甚至幫國外的朋友代購。
“雅路人”麻鞋從創立到現在,已經開發出20多個系列200多個款式,年產量15萬雙,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為更好銷售產品、增加售賣渠道,2017年至2018年,郭娟在一些景區開了線下實體店。“旅游旺季時,一個門店3個店員都忙不過來,有時一天的營業額就有一兩萬元。”郭娟說。不少河南、廣州的買家,甚至專門坐火車到店里,希望做手工麻鞋的代理商,銷售麻鞋。
讓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隨著麻鞋事業的發展,“雅路人”麻鞋從西北的小縣城發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郭娟在深感欣慰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銷售好、訂單多本是好事,但工廠卻面臨產能不足的問題,縣里的手藝人能聘的都聘了,還是不夠。”郭娟說。郭娟通過當地婦聯招收了一部分婦女按照訂單要求手工制作麻鞋部件,解決了很多“陪讀媽媽”就業問題。“縣城的陪讀媽媽們抽空做麻鞋,還可以增加收入。”甘谷縣新興鎮楊家莊村村民楊青便是其中之一:“我在這里務工已經6年多了,一起做活的大都是周邊村里的婦女或‘陪讀媽媽’,時間自由,農忙時還能帶回家去做,一個月掙3000元左右,挺滿意的。”
另外,公司依托鄉村就業工廠,采取以訓帶傳、以點帶面的培訓方式,一方面增加了非遺傳承人規模,另一方面也儲備了更多的手工從業者,把非遺的制作扎根于農村,形成產業,也讓更多人通過這門技藝獲益。2015年至2020年,郭娟及其公司共培養了5000多名“甘谷縣隴原巧手”。她還受邀在甘南、臨夏、天水等地為當地精準扶貧戶做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婦女9000多名。此外,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制品發展有限公司已在甘肅省設立19個巾幗扶貧車間,其中,甘谷縣有扶貧車間7個,直接帶動2300多名婦女就業。
2016年,雅路人麻編工藝制品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甘肅省隴原巧手示范基地”。2018年,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同年被甘肅省婦聯授予“甘肅省婦女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郭娟也先后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甘肅省三八紅旗手、甘肅省隴原巧手十大帶頭人等榮譽。
把傳承責任擔在肩上
麻鞋是延續千年的手工藝品。據資料記載,甘肅天水甘谷已有5000多年麻的栽培歷史,盛產優質麻,甘谷麻鞋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東漢以前。
以前生活水平低,麻鞋是當地大部分人春夏秋的唯一選擇。如今生活好了,機器制作的鞋遍地都是,手工鞋變少了。但是郭娟堅持優秀的傳統手藝不應該被人們丟棄。為了將甘谷麻鞋推向更大的舞臺,她一周發兩次視頻,還開了直播,一來可以通過鏡頭展示流傳千年的手藝,二來可以通過視頻測款,網友討論多的,不出意外都是爆款。她將村民們制作麻鞋的視頻發到網上,有一期視頻吸引300多萬次觀看。
郭娟摸著一雙雙麻鞋說:“我其實也沒想到,創業還能對非遺工藝的傳承起作用,這說明我的堅持是對的。我的初心沒變,創業是為了創收,但現在多了一份傳承,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使用非遺。我們和故宮合作,研發了新的聯名款,冬奧會那年還出了冬奧系列產品,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郭娟說,傳承老技藝時要不斷“創”出新時尚,才能讓傳統非遺煥發活力,這也是非遺傳承發展取得突破的關鍵。
把一雙“定情信物”做成一生的事業,郭娟帶著她的甘谷麻鞋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更多的婦女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腳踏實地、堅實前行。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