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天水在線天水在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甘谷>>正文
2025相約甘谷·暢享“熱辣”之旅|文學寶庫藝術淵藪——大像山石窟文化概述
(2025/4/21 15:12:24)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打印本頁

文學寶庫藝術淵藪——大像山石窟文化概述

牛勃

  一

  大像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縣城西,海拔1516米,是甘肅省東南部渭河流域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石窟寺之一,以其風景、石窟、古建筑、詩聯碑刻和佛事活動聞名遐邇。一年一度的大像山文化旅游節(大像山春游會)為隴東南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節會之一。

  大像山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崗巒起伏、嘉木蓊郁的文旗山懸崖峭壁上。文旗山東西走向,是秦嶺山脈西部余脈,山體挺拔,巍峨多姿。大像山起初與其東側的簸箕山統稱旗鼓山,兩山一左一右,突兀而立,猶如兩面迎風招展的旌旗,故大像山亦有“文旗”之稱,與其并列的簸箕山則被稱為“武旗”。大像山因其山巔有一大佛像而得名。

  大像山以其山勢險要和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所重視。早在西漢末至東漢初年,隗囂起兵應漢反對王莽政權時,曾在此設置閱兵、撾鼓、歇涼臺。當時的大像山不僅是軍事要地,而且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勝地。北朝以后,佛教盛行,開始較大規模的石窟開鑿。唐、宋期間,佛事活動更盛,大像山成為古代“絲綢之路”著名的佛教藝術傳播場所,與距西40公里的武山水簾洞和距東100公里的天水麥積山齊名,同為我國西部著名的文化勝跡。

  關于大像山石窟,有關歷史文獻和碑碣多有記載。最早明確記載大像山的當推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廢伏羌縣……大像在廢縣東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軀,長八丈(刻本誤為尺),自山頂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刻本誤為丈)!泵鞔遁浀孛麆僦尽肪砭乓嘤洠骸爸爨錾皆诳h西南三里……又二里為大像山,石崖上有佛像一軀,自趾凡一千二百三十尺,緣閣道以登!泵鞔鹅柌尽肪砦逯杏钟洠骸按笙裆皆诳h西三里,巔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囂歇涼臺!北取短藉居钣洝犯,可旁證大像山石窟的,當為北周著名文學家庾信(公元513-581年)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所寫的《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其中有“異嶺共云,同峰別雨,冀城余俗,河西舊風”句,冀城即今甘谷,“冀城余俗”即指甘谷大像山開鑿造像之事,可知庾信寫此《銘》時,大像山石窟已有重大影響,并已影響和映帶到麥積山石窟開鑿。史料記載所反映的狀況與現今大像山石窟面貌基本相符。

  大像山崗巒起伏,迤邐東來,峭壁雄峻,飛翠流丹。橫嶺之上,樓閣鱗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臨“白云封處”,依窟北望,渭水如帶,煙波東瀉,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瞰山下,大像山公園形如大象,水呈碧硯,嘉木虹橋,曲廊軒亭,人游其間,美不勝收。浙江商貿城和整個城西區樓宇比峙,商賈輻輳。渭河兩岸阡陌井然,村舍相連,隴海鐵路、天定高速公路、310國道橫貫東西,一派繁榮景象。自山腳拾級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襲人,樓閣殿宇依山就勢,密布山嶺,逐臺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廟、梅葛殿、太昊宮、羅真殿、千佛洞、接引佛殿、文昌閣、百子洞、魯班殿、華巖洞、關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氣勢宏偉的太昊宮、千佛洞、文昌閣、關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為其名勝之冠。就其組合布局來看,以無量殿為界,其下主要為木結構建筑物15處;其上以石窟群為主,并以大像窟為中心,有洞窟24處,塑像中以大佛像最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還有后漢隗囂歇涼臺、閱兵臺等遺址,羲皇故里碑、圣門石子故里碑、重修漢平襄侯祠記、文昌宮賦碑等,以及數量可觀的楹聯、匾額和詩詞歌賦,為大像山增光添彩。

  大像山石窟中的大佛殿,位于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巔,是一個平面作長方形的圓拱形大殿,殿寬14米,底深4.5米,高約34米。殿內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肩寬9.5米。大佛的整個身軀為半圓雕,面相莊嚴,軀體厚重,靜穆慈祥,二目平視,發型為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較平,兩眉間有毫光,細眉大眼,眼角較長,鼻高而直,垂頭較大,嘴大唇厚,上唇有蝌蚪狀短須,雙耳垂肩,腮部飽滿。頸圈三道,內著僧祗支,腰系一帶于胸前打結,外著圓領下垂袈裟。左手撫膝,右手上舉,施說法印,善伽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袒胸赤足,腳踩蓮臺,莊重肅穆,含蓄深沉,是大型石窟造像中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被專家譽為“國之瑰寶”。古代的雕塑家們采取大體大面的雕塑手法,以卓越的膽識和熟練的技巧,塑造出這樣的大佛像,不僅比例勻稱,姿態自然,神情韶秀,兩眼明澈,栩栩如生,而且具有強烈的重量感和體積感,使觀者自然產生一種敬慕之情。造像集中表現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和雕塑藝術上的民族特色,為雕塑工藝史上的一顆明珠。塑像胸部以下雖經歷代不斷修繕妝飾,仍不失原作雄渾大度的氣概。從造像特點分析,大佛像開鑿于北魏,泥裝于盛唐,歷經宋、明、清各代重修。大佛殿四周有小龕70余個,每龕前原有后代重作懸塑像,主要有供養菩薩、伎樂飛天、羅漢、天王、力士、夜叉、人面鳥、蓮葉、卷云等。現留存下來的有一金剛、白鶴童兒、人面鳥、卷云,懸于窟壁小龕之前,似凌空飛舞。窟檐原系木結構三層閣樓式,因長期風雨侵蝕,致使殿宇坍塌,大佛手足露損,1982至1985年搶修窟檐、補塑手足及膝下衣紋,2011年至2012年加固大佛窟懸塑、處理胸部起甲、空鼓部位,重新制作蓮臺,剔除腳面水泥層等,確保了大佛和懸塑安全,F窟龕堅固明亮,十里之遙佛像清晰可見。

  大像山石窟除大像窟外,還有窟龕23個,多數鑿于離地面約200米的崖壁間,主要分布于大像窟的東、西兩側,型制多為方形、平頂,窟內正壁設高壇基,并鑿大龕,龕內造像,前壁一側有明窗。每個佛窟內都有僧侶們修行習禪的禪房。這種在窟內置僧房的佛堂,在內地其他石窟中較為罕見。現窟內造像及壁畫均遭到徹底破壞而不復存在,但這些帶有僧房的禪窟也為我們研究石窟寺窟龕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大像山石窟經過歷代不斷修繕和營建,全部名勝古跡依山脊一線分布。整個布局以眾多的石窟群和木構建筑相結合,實為一組石窟、古建相間,規模宏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就名勝古跡組合而言,以無量殿為界,其下主要以木構建筑為主,并以魯班殿為其代表,結構奇巧,八面玲瓏,別具一格,種類有神廟、佛殿、樓閣、寺院等。其上主要以石窟群為主,并以大像窟為中心,東側以“松花崖”為界,西側以“飛云巖”為界,型制多為方形平頂禪窟,尤以大像窟為其精華。這些建筑玲瓏多姿,參差交錯,每組建筑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輝映,雖多系近代重修或重建,但奇妙的布局、嚴謹的結構和形式的多樣,使其充滿浪漫色彩和詩情畫意,其中,尤以氣勢宏偉的太昊宮、文昌閣,壁立群峰之首的關圣殿,雄鎮山巔的無量殿,古老邈遠的雙明洞,氣象萬千的千佛洞,金碧凌霄的大佛殿為大像山名勝之冠。

  大像山宗教活動由來已久,近代以來的一些活動更是影響深遠。1947年春,敬玄和尚在大像山永明寺主持設壇放戒,歷時53天,全國各地受戒300余人。1980年永明寺被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1996年9月,永明寺舉辦寺院落成儀式和菩薩戒傳授法會。1998年8月,永明寺舉辦第二次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新戒比丘270人,居士400余人。

  大像山石窟作為古絲綢之路上渭河流域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其興盛繁榮時期,特別是明、清以后,成為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長期以來,由于戰亂及自然侵蝕,大像山石窟遭受嚴重破壞。1960年甘谷縣人民政府公布大像山石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大像山石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大像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多年維修保護,大像山石窟目前成為縣內最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以其獨特的風光和藝術魅力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游覽觀光。

  二

  造化之奇,妙不可言。大像山形如旌旗招展,故亦名“文旗山”。大概就是因為這一“文”字,相對于其他的名山勝景,大像山的文化氣氛十分濃郁,從而使大像山不僅是一處佛教凈土,更是一處文化名山。

  登大像山,游覽各殿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楹聯。這些楹聯,往往用極簡約的文字概括了殿宇的精神和內涵,使人在醍醐灌頂般的氣氛中受到靈魂的洗禮。觀大像山殿宇楹聯,大致可分為這樣四類:狀景、贊頌、擬人和感悟。

  一、狀景。以簡練的語言概述大像山景色之優美,殿宇之雄偉,讓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閣凌碧宇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這是名士宋廷楨題文昌閣聯,寥寥14字概括了文昌閣的位置,巧妙地將甘谷八景中的“鼉峰旭日”“朱圉晚霞”化入其中,可謂匠心。“眼前垂綠柳,頂上問青天。”還是宋廷楨聯,眼前渭川煙柳,登級便是“天爺殿”,似虛而實,似實而虛,“青天”二字,韻味無窮。和此異曲同工者,為王金慎題玉皇閣聯,“高閣凌霄舉頭蒼天近,奇峰競秀放眼白云低!币唤坏椭g,玉皇殿之高峻不難想見,煉字之功,讓人敬佩。在整個大像刊刻、未刻和佚名聯中,這類聯最多,不乏令人擊節之作。

  二、贊頌。大像山洞窟、殿宇,除崇祀佛、菩薩外,還有數量眾多的道教尊神和民間方神,大像山楹聯中,有大量作品就是贊頌佛神的無尚廣大和豐功偉績。康莊題姜維殿聯:“志在中原費盡平生膽智,神棲像山永昭千載英靈。”贊頌姜維一心恢復蜀漢,“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的胸懷。清伏羌令雷光甸題伏羲殿聯:“從一畫開天,說什么蟲書鳥篆,梵宇佛經,到卦臺前齊俯首;繼三皇立極,看后來商質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冊上見傳心。”換一個角度極言伏羲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不一一列舉而偉績已在其中焉。佚名題魯班殿殿堂聯:“淵源一脈溯西河,想慧眼靈心,通便化裁,且閑看運斤成風,曾試郢人手段;俎豆萬年接東魯,愿良工意匠,經營慘淡,莫浪說持斧修月,漫聽吳子奇傳。”化用典故,層層遞進,尊崇之意溢于言表。民國名士馮國瑞題大佛閣聯:“矯絕鑿鴻蒙,我為朱圉探禹跡;大千窺凈土,人將法相比邠州!币愿使热宋男蝿僮鲏|,意在言大像山大佛像足可與邠州一比。邠州造像名聞全國,大像山大佛像足以頡頏,不言精妙而精妙畢現矣。大佛殿佚名聯:“此身與渭河圉嶺常留,任憑百劫消磨,洞天無恙;茲邑承法雨慈云普蔭,深幸萬家煙火,福地同安!睒O言大佛悲度濁劫之法力,護佑甘谷之功德。讀這些對聯,讓人益增對殿宇所供奉者的崇敬之情。

  三、擬人。大像山有一些聯以擬人的口吻言事說理,讀來生動有趣!爸挥袔孜腻X,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做半點事,朝來拜賀,夕來拜,教我為難!边@是清進士李則廣題財神殿聯,以財神的口吻寫出了他管錢的為難,對欲坐享其成者的無可奈何,極易讓人產生共鳴,僧多粥少,管錢不易,想要有錢,還得勤勞致富,伸手要錢到底不是一個好辦法。和李則廣異曲同工的是名士安書芝的觀音殿聯:“看你潑天膽,斫地心,燒城舌,爛石腸,細參想,總由我慈悲誤事:有我導岸航,楊枝露,法海雨,竹林蔭,大聲說,還望你解脫回頭!眲裆苿窕仡^勸得苦口婆心,也不由得生出幾分氣來,但咋說,就算我“慈悲誤事”,你也要“解脫回頭”呀!真要意氣用事,休怪言之不預也。圣母殿有一佚名聯:“本老身一片婆心,無怠無偏,廣賜嬰兒于眾姓;愿君子多修善果,利人利物,常留德業敬群賢!笨烧媸且黄判,我已這樣盡職盡責了,你能不留德敬賢嗎?愿我們相互鼓勵,共同造福于社會蒼生吧。

  三、感悟。教化勸善是文學的責任之一。大像山楹聯通過哲思和感悟,教育人們行好事,積善德,奔赴光明前程。宋廷楨題文昌閣聯:“樓構數椽容膝易,窗開三面會心多!币詫崒懱,寫景寫人,物質追求不宜多,能“容膝”即可,幸福在于有一個開放豁達的心態,“會心”源于多“開”。道理雖淺顯,真領悟了,受益無窮。清舉人王權也有題文昌閣聯:“帝座面三峰,恰鶚騫石鼓,鴻翥緹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含萬象,看氣潤珠躔,輝壁聯府,榜下頻縈五色云!甭撚山h,由觀而思,生發感慨,得出結論,行遠始邇,路在腳下!伴芮氨闶侵叵雎贰,何必舍近求遠?“榜下頻縈五色云”,何言出頭無日?思考到一定程度,看透了,說開了,真地就成大實話了,不是不明白,就看能不能走心過腦,努力踐行。牛勃題華嚴洞聯:“度苦厄三生,只在回頭一念;結因緣百世,何須費腦深思。”本是“回頭一念”的簡單事,根本用不著“費腦深思”,與其坐而論道,勿如起而行之,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關鍵是行動,是做。清伏羌令雷光甸大像山關帝廟聯,則是對“世事成敗轉頭空”的感慨,“忠貫漢家三統,赤膽未寒,偶來尋伯約遺魂,欲問蜀亡舊事;節高大像孤峰,青山常在,惟懶見隴頭殘月,空嗟曹盛當年!苯S的一生,殫精竭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終究功虧一簣,讓人唏噓不已,“孤忠耿耿光三界,峻節巍巍峙一峰。”聯家“偶來尋伯約遺魂”,見大像孤峰,隴頭殘月,頓生嗟嘆憑吊之意,想當年金戈鐵馬,風云激蕩,而今英雄故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边@種嗟嘆與感慨,又何曾不是無數往來者的感慨。

  三

  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大像山有很多碑刻,雖然諸如《大像山佛窟銘并序》《重建大像山關圣殿碑記》《重修伏羲殿碑記》因兵燹戰亂和人為破壞,留下來的并不多,但還是十分精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這些碑中,既有如《大像山文昌閣創立文社碑》《重修漢平襄侯碑記》《甘谷大像山永明寺設戒碑記》《文昌宮賦》這樣的大碑,也有一些文字極簡約的小碑和摩崖石刻,如“飛云巖”“松花崖”“白云封處”等,無論文字多少,均十分傳神,恰到好處。觀大像山現存碑刻,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記敘重大歷史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清舉人王權所撰《大像山創立文社碑記》,不但描寫了大像山風光,寫了創立文社的意義和開展活動的具體辦法,還給后人描繪了一幅蘭亭雅集般的生動畫面,“每月朔望,人各持錢十五文付社長綜理,違約者倍罰。屆春秋二祀及浴佛日會期,則各具牲酒供品,前夕聚集閣下,虔奉香燭,清晨畬薦奠獻如儀,魁星之祭以分往。將事祭畢,飲宴因之,講道論藝,竟日乃罷!毕荣t們的虔誠儒雅,于此清晰可見。《甘谷大像山永明寺設戒碑》除介紹大像山佛教活動之源起,縣內寺院之宏富外,還記載了大像山設戒法會一事!澳顺龆叻ㄖ,設堂大像山永明寺。始事于閏二月十五日,訖事于四月八日。功果圓成,四眾歡喜。績如來之慧命,順眾生之因緣,亦可謂扶國運于昌輝哉!币砸淮笙裆街,辦如此規模之設戒法會,大像山在佛界的影響,于此可見一斑。至于伏羌令楊芳燦所撰《重修漢平襄侯祠碑記》,既是一篇說理透辟的人物評傳,更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學作品!皩m鄰內逼,勍敵外侵。徒恃劍門之險,竟失成都之守。陰平間道,乏銀衡田牧之防;綿竹孤軍,有猿鶴沙蟲之慘。君甘銜璧,士盡輿尸。棄三分之業,廟社成墟;奉尺一之書,英雄束手。遂使三軍斫石,氣涌如山;五將授戈,涕流背面。吁,何悲也!”因對古冀英雄的由衷景仰,想“黃神紫岳,昔年曾誕英靈;云馬飆車,此日應歸魂魄。”于是,“抒下士之丹忱,焚椒筑鬻;紀前賢之偉績,勒石磨崖。”甘谷古今縣令眾多,人言文學楊公芳燦第一,讀斯文,深信殊榮不假!吨匦薹说畋洝贰秳摿⒏使确宋幕芯繒洝贰陡使却蠓鹁S修碑記》《白云亭記》等,均記述了大像山重要的維修事項,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史價值。

  二、辭約義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價值。大像山有一些碑刻,如《羲皇故里碑》《圣門石子故里碑》《紫光和尚墓碑》等,盡管只是寥寥數字,但蘊含的史志研究價值十分豐富,成為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實證和佐證,其意義已經超出大像山這一方天地,成為研究甘谷歷史文化的一個個重要窗口。

  三、畫龍點睛,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大像山有幾處摩崖,因山而刻,依山自成,其高度的概括和詩意美讓人擊節贊嘆。大像山摩崖碑刻中,“松花崖”“飛云巖”“白云封處”最為傳神。白皮松虬枝斜逸,紫丁香迎風怒放,大果榆等山花野果參差相間的地方,“松花崖”三字傳神;到白云繚繞,云隱嵐橫,懸崖千仞處,“飛云巖”三字成韻;穿過玉皇閣,白云四起,山因之斷,路由是止時,“白云封處”四字,與其說寫實,勿如說是對人生境界的最佳闡釋,起于當起,止于當止,苦海無邊,隨緣而化,讓人自然想起高一涵的《登大像山》詩中的一句:“前途好自留余地,不待云封即轉頭。”如果說大像山是一位美麗絕倫的仙子的話,這一塊塊高古雅致的碑刻,無疑是她裙裾上閃光的衣飾。

  大像山還有一些木碣,其作用和碑刻完全相同,大多記一建筑新建或維修始末,如清魏觀象《重建無量殿敘》《大像山創修玉皇閣記》《重修地藏王殿并供奉本殿及關圣殿香火等費碑記》、清禪悟子《大像山香火田地木碣敘》等,和有文無物的清楊芳燦《大像山佛龕銘并序》、清駱維祺《重建大像山圣母殿并山門記》等,這些碑刻和木碣,或存或損,均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十分珍貴。

  除碑刻、摩崖和木碣外,大像山的門額極雅致,極有書法韻味和哲理色彩的。清優貢李維屏題書的太昊宮門額“太昊宮”,無量殿門額“西武當”,宋廷楨題文昌閣門額“孝友門”等,功力彌滿,雄渾雅秀;宋梓題額太昊宮的“別開壹徑”“旁通”,虛實相間,耐人尋味;題文昌閣的“即上臺”、關圣殿的“眼界寬”等,雖是寫眼前實景,更是寫心中境界,題額在寫景寫實的同時,又賦予題額以深刻的哲學意蘊,讓人由表及里,醍醐灌頂,有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如果說精美的古建和塑像讓人擊世稱贊的話,這些似乎毫不張揚,并不顯山露水的題額似乎在不經意間給人以哲學意蘊的啟迪。大像山是美的,她的美既表現在大處的磅礴傲岸,也表現在小處的巧奪天工。大小之間,各得其宜,長短之中,各領風韻。

  四

  作為名山勝境,大像山一直受到人們追慕,達官縉紳,文人雅士在欣賞大像,將自己的足跡留在大像山的同時,也將一首首優美的詩詞作為禮品呈獻給大像山,使后人除從他們的筆端感悟詩意的大像山外,也了解了他們的志趣,抱負和心境。這些詩,或從總體上贊美大像山風光之美,藝術之精;或從一殿一窟,一花一樹的局部表現大像山的玲瓏之美,雅致之美;或借山寓情,抒發對人生的感悟,表現詩人的閑適心境和家國情懷。雖然大量的詩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湮沒無存,但就保留下來的部分,早已成為難得的精神財富,成為大像山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彌足珍貴。

  一、總體描摹大像山風光之壯美,藝術之精湛。這方面的詩作數量最多,不乏精品。“洪濛元氣結斯緣,化出金身十丈懸。絕頂圓光飛日月,凌空法相俯云煙。河流帶束波紋小,旗鼓峰高纓絡連。獅吼何堪空谷聽,萬千氣象逼諸天。”(清·魏觀象《懸壁大像》)詩人站山下看山,從山上看景,時空交錯,視覺多變,真可謂氣象萬千!俺呶暹B天大像樓,一川景物望中收。松橫釵股攢青蓋,風卷楊花輥白球。

  百丈懸崖陳色相,萬峰倒影插靈湫。前途好自留余地,不待云封即轉頭!保ǜ咭缓兜歉使却笙裆健罚╅_首“尺五連天”出手不凡,之后見景見情,描摹之細,恍然如畫,色彩斑斕,靈動生姿!斑B山若奔濤,濤尾涌層嶠。其脊幻蜃樓,下有百靈嘯。我來捫之而,鱗鬣雅可坐。游龍蜿石窟,森然孕眾妙。金碧十丈身,法相最西徼。雌霓走鐵

  壁,濕云巢虛竅。積陰厄雙丸,亙古未窺奧……”(馮國瑞《大像山》)詩人馳騁想象,一景一物,無不動感十足,詩意盎然。這些詩,在寫大像山橫空出世,云崖崔巍時,開首即先聲奪人,令人擊節贊嘆!跋鞅谇っ钕嗲f,鑿空丈六現輝煌。”(清·潘欽岳《丁丑上巳登大像山謁大佛》)“何年石破忽驚天,撒手空空萬仞前。”(清·曹思義《懸崖大像》)“石佛飛來不計年,難言塵世幾烽煙。”(袁第銳《偕甘谷詩友暢游諸名勝》)“危崖古磴上摩云,佛閣玲瓏曲徑通!保R永惕《游大像山》)“法相莊嚴七寶身,虬山兀坐斷橫云!保▍窝龆恕陡使却笙裆酱蠓稹罚

  二、選擇特定景物和特定視角,極言景物精工優美。這類詩,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往往選取一殿一洞,一花一樹,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小中出奇,別有韻味!疤扉_石洞異,新構煥丹楹。危磴扳巖上,鞠躬穿窟行。疏窗通窈窕,古像萃靈英。秀起云煙渺,光臨日月明。塵氛飛不到,梵韻聽來清。結侶盤桓久,超然物外情。”(清·鞏建豐《大像山雙明洞》)詩人于大像山眾景中選取一洞,同樣寫出了前人難言之狀!皫r頭云涌朝金像,龍背人來入畫屏。紅葉滿林山亦醉,黃花伴客座皆馨!保ㄇ濉ね鯔唷兜谴笙裆健罚┧木湓,儼然四幅優美的風景畫,詩意之美,畫境之美,美不勝收,足見詩人寫景狀物之不同凡響!霸品庥亩存i青煙,佛睡蓮花一葉間。妙態入迷情韻好,不期月夜向靈泉。”(李果《大像山竹枝詞》)詩人將蓮葉睡佛的安詳寫得如夢如幻,讓人通過如此情境直可知般天勝景,語雖不多,意境則十分優美。“洞窟直疑天外修,靈思妙構入雕浮。千人喜怒呈千面,一脈精微繪一流。描錦篆,染油綢。難分真假愣雙眸。恍然連把神工贊:技藝高超頂頂牛!”(李橋《鷓鴣天·大像山千佛洞》)詩人以女性的細膩溫婉寫千佛洞,在寫塑像千人千面的同時,順理成章地融入詩人對其由衷贊頌的一面。紫丁香和白皮松為大像山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植物,在詩人筆下,它們如何呢?“怒發蒼天苦難多,玉麟斑駁萬年磨。禹王借劈虬龍爪,導渭開山作斧柯!保ɡ顏碜印洞笙裆桨灼に伞罚┻@想象,何等奇偉。詩人沒有直寫白皮松之蒼勁,一個禹王借枝作柯,反其道而行之,不寫蒼勁而蒼勁十足。這種戰士般的剛強,太符合詩的個性了。剛有剛的意趣,柔也不乏柔的情韻,“滿山遍野紫丁香,素膽天心嬌欲狂;ㄐ曰ㄇ榛ㄊ澜,一叢一瓣一芬芳。”(潘志強《大像山紫丁香十詠》)兩相對比,陽剛婉約,各有千秋。

  三、借山寄情,抒發人生感悟,表達閑適心境和家國情懷。詩言志,大像山詩歌亦如此。這類詩中,或寫詩人游山賞景時恬適的心情,以景娛情,以情娛景,甚或物情兩忘,超然物外。“乘興閑來上翠微,白云數點繞身飛。塵緣到此都消盡,攜得清風兩袖歸。”(清·王家楨《游大像山》)“攜酒清晨上翠微,雜花生樹亂鶯飛。暮春三月好風景,十載江湖悔不歸!保ㄌ矧E豐《游伏羌大像山》)“楊柳依依處處春,故鄉陶醉故鄉人。閑花野草縱無意,舊雨新風總有情。”(楊尊祖《大像山竹枝詞》)讀這些詩,讓人不難想象詩人游山賞景時閑適的心情,山如畫,人如詩,詩情畫意,物情兩忘。一句“十載江湖悔不歸”,一個“悔”字,寫出了多少驚喜和流連忘返。美是相對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們心志閑適時如此,面對外敵強凌,山河破碎時,這一腔塊壘如骨梗在喉,他們又是如何傾泄心中憤懣?“伏羌大佛何年像?趺坐懸崖高十丈。大佛之身十丈長,大佛之心包四荒。飛錫東來幾千載,西望江山今已改。故國年來窟虎豹,中原蛇豕更猖狓。慈航何處浮滄海,法力不到西天西。佛教既已夷,佛身安用之?況此頑石原無知,我鑒不遠鑒在茲。吁嗟乎,大佛大佛空崔巍!”(清·安維峻《大像山》)安維峻被譽為“隴上鐵漢”,作為赤膽報國一鐵漢,面對殘破的山河,面對靜默無語的大佛,此時此刻,胸中的憤懣一瀉汪洋,他痛心疾首,報國無門,心中的苦悶化作屈原式的“天問”,既然“法力不到西天西”,既然“佛教既已夷”,“佛身安用之”?安用之!這是問佛嗎?不,這是問人,問腐朽至極頑石一樣無知的清朝統治者。縱幾十道奏折猶無力回天,幾乎釀成大禍猶不能讓統治者醒悟,作者悲憤何其巨,何其沉,一句“吁嗟乎,大佛大佛空崔!”是問佛,還是責人,還是對清廷統治者靈魂的詰難與拷問。這樣的詩,足以驚天動地,振聾發聵,足以和大像山一樣不朽。

  五

  對大像山的贊頌,在很長的時間里,主要集中在詩詞方面,甚至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現象也未得到大的改觀。就現有資料看,大像山宣傳進入多種藝術形式并用時期,大致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81年9月,大像山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政府成立“大像山文物管理所”,大像山的維修保護和宣傳進入了一個有計劃、有步驟、全面推進的階段。

  1982年7月4日,《甘肅日報》發表了武克雄的《甘谷大像山》,可謂由詩歌進入散文的開端。1986年5月12日,《天水報》發表了謝維博的《甘谷大佛》,1990年2月15日,《甘肅日報》發表了牛勃的《大像山攬勝》。1994年4月,牛勃出版發行了十萬字的章回體小說《大像山傳奇》,大像山宣傳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像山傳奇》以大像山建設全面竣工后,工匠們以所剩零碎木材修建魯班殿為背景,講述了一段頗具傳奇的故事!芭饰鋭t天憐嬌園鳳顏震怒,一斧陳佛佑命喪黃泉。二斧王智仁尋妹亡命,卻是人去屋空。陳倉遇險,像山匿跡,慧蓮師陳暗窺探。一座魯班殿,幾多悲喜劇。近在咫尺難相見,相見時難別亦難。整個部小說情節風云迭起,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引人入勝!

  用小說表現大像山這是第一次,對促進大像山宣傳保護意義重大。

  2006年4月,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牛勃18萬字的歷史文化散文集《此景》,其目的是“為華夏第一縣博大堅忍的靈魂造像,為成千上萬的甘谷兒女奉獻一卷心靈讀本”,這部被譽為“故鄉的心靈地圖”的集子分為兩部分,“山光”和“鄉韻”!班l韻”部分用18篇文章為縣內18個鄉鎮歷史文化作傳,被評論家譽為“開創了為鄉鎮文化作傳的新的文本體例”;“山光”部分有31篇文章,從多緯度、多角度,集中表現了大像山的滄桑背影和超凡之美,既有對大像山歷史文化的回顧剖析和辯證反思,又有對大像山局部細節的精雕細刻,將大像山放在歷史文化的高地,在研究大像山歷史文化的同時賦予大像山以新的文化風采和時代意義,從而完成了對大像山精神的反思和靈魂的重塑。

  2017年,甘谷縣冀興秦劇團創排了由牛勃編劇、王海闊作曲、張江中導演,袁丫丫、邵炳德分飾男女主角的大型秦腔歷史劇《像山情》。劇情是:雕塑匠杜秉石來伏羌大像山找師父牛居業途中,安史之亂爆發,一時匪患四起。在秦州,杜秉石力救遭匪寇追逼的女子秀芝,旋即失散。杜秉石至大像山,聞師父攜金妝大佛款潛逃,羞愧難當,決心以大像山彩塑為己任,替師父贖罪。秀芝逃到大像山尋父未果,被慧蓮師傅收納。土匪孫彪欲劫秀芝,逼方丈交出佛財。秀芝向杜秉石表明心志跳崖。杜秉石萬分悲痛,以秀芝為原型塑造蓮葉觀音。安史亂平,牛居業回到大像山,見蓮葉觀音酷似女兒,始知原委。

  該劇被甘肅省文化廳列為重點創作劇目,參加甘肅省公恭伏羲大典暨天水市文化旅游節優秀劇目展演,深受好評。隨后做為保留劇目長期演出。至此,大像山不僅有書,《大像山傳奇》,而且有戲,《像山情》,大大提高了大像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進入新千年,特別是2010年以后,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傳播方式的突飛猛進,以散文和現代新詩為主體的文藝作品屢見不鮮。外來游客和過境作家、詩人的創作無法統計,就縣內來說,描寫大像山和宣傳大像山成為文化人的自覺行動和普遍共識,其作品,不時見諸省市報刊和網絡媒體。牛勃、王琪、王存錄、牛藝璇、張小梅等成為散文創作方面的代表;席國平、楊歲虎、藺旺忠、姚虎義、王軍玲、蔣冰清的詩歌,在對大像山的宣傳方面較為給力。傳統詩詞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以潘志強、雒翼、李承旭、李來子、黃德林、李吉泰、汪鴻謨、夏世鋒、范三畏、王勝利、毛有全、馮開琦、楊益功、張梓林、王劍飛、謝軍、張守勤、茍強盛、謝景繁、鞏曉榮、王文婧、蔣友林、李向偉、羅武第、劉芳、蒲芳云、汪志平、裴順權、賈義卿為代表的一大批甘谷詩人,采用古詩詞這種靈活快捷的藝術形式,進行長時期不間斷的創作,數量很大,不乏精品。還有一些以網絡為平臺的年輕寫手,盡管水平有待提高,但他們對大像山的虔誠和熱愛,傾注在其作品中時,同樣讓人感動。大像山既是讓人看的,也是讓人寫的,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我們時不時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大像山的傳說不多,但有的幾個卻都精彩。

  范三畏的《大像山賦》已勒刻置于大像山公園,王琪作詞、康麗譜曲演唱的《水墨大像山》廣為傳唱。從新編《甘谷縣志》到續編《甘谷縣志》,兩部“官書”的封面一部用的是張維萍的《大像山白描圖》,一部用的是李祿元的《大像山》,顯示了大像山在甘谷人心中無可比擬的地位。

  除楹聯、碑刻、詩詞、文章外,近來來,研究大像的專業論文和學術專著也不鮮見,如李亞太的《甘肅甘谷大像山石窟》,牛勃、魏亞芳的《甘谷大像山木樓考》,葉明輝、孟祥武、趙春曉的《甘谷大像山大佛窟窟檐建筑原狀探討》,趙燕林的《甘谷大像山石窟大佛雕塑藝術特色》,牛勃、謝耀虎、張明賢的《從“冀城余俗河西舊風”到“涼州模式”》,廖海洋的《甘谷大像山留存楹聯輯評》,張梓林的《甘谷大像山大佛閣楹聯覽勝》,等等。研究專著有李亞太主編的《大像山志》,王來全、王元的《渭水梵宇大像山》,李愛菊主編的《絲路古城》,釋本逢主編的《甘谷大佛》,以及縣政協編輯的《甘谷歷史文化大觀》《甘谷石窟文化》《甘谷文物集粹》等,所有這些,有的具有開創意義,有的具有學術價值,有的具有資料收藏價值,對于研究、保護、宣傳大像山意義重大。大像山的保護一日好似一日,大像山的研究一日深似一日,這是難能可貴的,更是令人欣慰的。

  比起大像山,對于大像山的宣傳還未達到應有的高度,目前的宣傳未能和大像山的內涵相匹配,大像山可做的文章還很多。因為,套用全國各地流得的一部半部說法,就是一部大像山,半部甘谷史。

  作為概述,肯定是掛一漏萬,遺珠之處多多。所幸讀者諸君會在閱讀過程中拾遺補缺,使之不斷完善。大像山石窟是一座值得挖掘和探究的寶庫,大像山文化研究是一個大課題,真誠希望海內外的作家、詩人、藝術家、研究家,關注大像山石窟,破解研究難題,作好錦繡文章,讓大像山石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所知曉。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攝影相關圖片
蘭州摩旅團和青海雪豹騎士團打卡 天水在線視頻 | 2025年甘肅秦安桃 平涼車友“打卡天水 尋根伏羲”活 平涼車友自駕團打卡天水麥積山全 超跑車隊巡游天水城完整版,來了 平涼車友“打卡天水 尋根伏羲”自 天水“玉蘭古巷”《難忘今宵》快 天水在線視頻 | 3月28日的天水伏 天水的“玉蘭古巷”火了,“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