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甘肅甘谷大像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谷大佛為國內(nèi)巨佛之一。大佛窟原有木構建筑,從重樓七層到全部毀去,是歷史的見證。研究大像山石窟寺的演變,對認識中國石窟寺的演變意義重大。

甘谷縣大像山大佛坐落于高約200米的崖壁間,是全國相對地面高度最高的大佛,為石胎泥塑。經(jīng)考證,石胎雕于北魏時期,泥妝塑于盛唐年間。大佛整個身軀為半圓雕,高23.3米,寬10.2米,面相莊嚴,軀體厚重,靜穆慈祥,兩眼平視,手施拔濟眾生印,足踩蓮臺,作善踟跌坐于束腰須彌座上,造型精美,是全國大型石窟造像中為數(shù)不多的珍貴文物。大像山也因之而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谷地處佛法東漸的必經(jīng)之地,大佛以及窟東一連串平頂方形禪窟,較好地保存了佛教傳入中國時最早的窟龕式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興盛。北朝時期,全國范圍內(nèi)名山勝地鑿窟造像之風大盛,大像山石窟就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大像山石窟雖沒有確切的始鑿年代記載,然據(jù)現(xiàn)存洞窟形制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記載,大致可推測大像山早期石窟的創(chuàng)鑿在北周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旁證是北周保定五年(565),大都督李允信在麥積山“為亡父造七佛龕”,其規(guī)模宏大,堪稱麥積山石窟之首。時著名文學家庾信專門撰《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以記其盛:“異嶺共云,同峰別雨,冀城余俗,河西舊風!痹撱懲ㄆ蚤_窟造像之事,尋繹文義,則甘谷當時石窟之建,而堪與麥積山佛龕先后輝比者,在冀城非大像山石窟莫屬。而冀城正是北周時甘谷的舊名。而《序》中的“河西”是指整個黃河以西,包括整個渭河流域及“隴坻”的麥積山的廣大地區(qū),說明了這一區(qū)域佛教之興盛。

從大佛龕開窟塑像至唐末,大佛窟沒有木樓的記載,整個中國石窟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中國石窟寺研究專家宿白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通過大量資料論證認為:中原北方窟龕的發(fā)展演變,大體上可區(qū)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即5~6世紀,是這個地區(qū)開鑿石窟的盛期,多大佛窟、佛殿窟、塔廟窟,也有少數(shù)禪窟和禪窟群,“9~10世紀,石窟開鑿漸趨衰落,窟前接建木構堂閣的做法開始流行”。在全國,樂山、敦煌等地的石胎大佛,都是在宋代加架樓閣,并在面部妝泥塑作。宋《太平寰宇記》載:“石崖上有大像一軀,長八尺(丈),自山頂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閣道可登。”唐代建成的五層樓閣至宋代仍然完好無損。宋嘉祐三年(1058),整個北方地區(qū)的佛事活動雖然頻繁。但多數(shù)不以開窟造像為主,而是在前人基礎上補修、重修。其時,由于自然侵蝕、窟檐樓閣破損嚴重,大佛亦受其蝕,故在宋嘉祐三年維修時,加固翻修了窟前樓閣,修塑了大佛。今大像山大佛窟壁存同治九年(1870)立《重建大像山碑記》,文曰: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開陡出石像,高百二十余尺,覆以重樓數(shù)層。肇于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余歲,地方于以庇神麻焉。同治初,經(jīng)兵贊,佛樓被焚,露立八載,無復起宇者。任于庚午正蒞斯邑,議重建之。其工巨,需數(shù)千婚。募之各統(tǒng)戎,慨然諾。任督其事,率會首等,越五月而工乃成。非致侈言煥然,亦聊以蔽風雨云。是為記。

文中“任”為時任伏羌縣令強任,這是一位對大像山建設保護大有貢獻者。宋嘉祐三年為公元1058年。筆者認為,“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開陡出石像,高百二十余尺。覆以重樓,肇于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余歲,地方于以庇神床焉”這種斷句是正確的,也符合歷史事實。宋嘉祐三年,大佛“覆以重樓”,“迄今八百余歲”,符合中國石窟寺的發(fā)展歷史,也符合大像山大佛窟樓閣的歷史。宋嘉祐三年(1058),大佛窟前興工建成樓閣保護佛身,同時又用泥塑技藝重妝佛身。從此,大像山興建木構殿宇,并在所有窟前興木架閣,成一時之風。

大像山附近發(fā)現(xiàn)的石刻小佛像均為北朝時期作品,這些又以實物的形式證明大像山佛教活動,大佛雕鑿年代為北朝時期當無所疑。
再說“覆以重樓”。嘉祐年間的“重樓”究竟幾層無記載可考,不得而知,民間傳說最早為七層,七層符合佛教儀規(guī),亦非空穴來風,口耳相傳,似有一定道理。
《考古與觀察》作者:甘谷縣博物館魏亞芳圖片:《隴原天地》肖軍航拍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