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時光荏苒,一年很快又過去了,今天是傳統的臘八節。臘八喝粥,人們祈求健康吉祥、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我國也有上千年的歷史。同時,臘八也是一種標志,如果說春節是一首交響樂的話,臘八節就是這個交響樂的序曲。臘八過后,人們開始殺豬宰羊,趕年集,置年貨,過年的氣氛一天天濃厚起來,過年也算正式拉開了序幕。

1月24日,臘月初八,雖然天氣寒冷,瑞雪飄飄,然而在天水瑞蓮寺卻是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潔白的雪花,落在寺院的屋頂上,落在地上,落在人們的衣服,甚至眉捎上,給今年的臘八增添了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別樣情趣。在瑞蓮寺喝臘八粥已逐漸成為天水市民一種比較具有特色的民俗之一,每年臘八節都會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來喝粥祈福。這里人頭攢動,法號陣陣,佛樂悠揚,人們在這里虔誠拜佛,祈求國泰民安。今年的臘八節更勝以往。

記者在瑞蓮寺后院后廚看到,一大早,四五名義工已開始忙碌。因為今天來的人特別多,所以昨晚上大部分食材早已準備妥當。今天早上義工們又將大鍋支起來。今天光臘八粥就準備了二十多保溫桶,當一碗碗熱氣騰騰,又香又糯的臘八粥端上桌時,人們不僅感到周身溫暖,也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

(瑞蓮寺大雄寶殿)

(瑞蓮寺大雄寶殿)
瑞蓮寺位于秦州區市中心位置,南臨奮斗巷,北面靠近新華路,可謂是天水鬧市區中的一方凈土。寺廟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昔有寺僧中虛和尚者,炊飯時釜中生出青蓮一枝,瑞蓮寺因此而得名。 瑞蓮寺寺內建筑一進三院,依次為門廳;前院天王殿,東邊珈藍殿、西邊祖師殿;中院大雄寶殿,東殿為觀音殿、西殿為地藏殿;后院為藏經樓。建筑格局完全保留明代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香火綿延至今,屢生祥瑞。寺院周邊高樓林立,巷道深幽。盡管身處城市中心,但仍不失佛教寺院的清凈與空靈。

(瑞蓮寺大雄寶殿)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在我國各地,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過臘八節、喝臘八粥,能喚起民眾對臘八民俗的熱愛和追憶,能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佛教寺院則通過臘八布施佛粥的方式,傳遞佛教悲憫眾生、感恩并回報社會、利樂有情的優良傳統。所以臘八節不僅是一種節日,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它寄托著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的愿望。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天水線2018年1月24日攝于瑞蓮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