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部長卡特指出,美軍最新戰略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加大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大本營、北部城市拉卡的打擊力度,同伊拉克當地安全部隊合作重新奪回具有戰略意義的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以及加大美軍單方面或輔助性參與的突襲力度。
從反恐實效上看,以美國為首的“反恐聯盟”對伊拉克、敘利亞空襲力度不斷加大,然而一年多過去,成果寥寥,與IS陷入僵持階段,更因敘“溫和”反對派屢戰屢敗而放棄對其軍事培訓。這一現狀飽受共和黨人批評,奧巴馬政府不得不考慮讓美軍更多參與前線戰事。
從地緣政治上看,隨著俄羅斯閃亮登場,與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建立聯合情報中心,俄介入中東力度增大,致使美俄在地緣政治上博弈加劇。美國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以圖加大其在地區軍事存在,維護其地區利益。
從敘利亞前景上看,俄近期空襲IS目標斬獲頗多,敘利亞戰局愈加復雜,天平向巴沙爾一邊傾斜。正如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所說,“力量均勢”目前對巴沙爾有利。如果敘戰局照此趨勢發展,之后的和平談判和政治進程將不利于美國扶持的“溫和”反對派,而美國必須阻止失控局面出現。
由此可見,此次調整除了針對“伊斯蘭國”外,從根本上說還是為了維護美國地區利益,遏制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挺進”勢頭。
然而此舉能否助力美國在地區博弈中扳回一局?共和黨議員們認為政府的做法于事無補。他們要求美國設定禁飛區或安全區,以幫助敘利亞人變革。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就指出,美國的新策略只會事倍功半。
對于美國軍方來說,新策略成敗關鍵恐怕是空襲與地面部隊的配合。在伊拉克,伊正規軍在對抗“伊斯蘭國”時常處于被壓制狀態。而在敘利亞,敘利亞“溫和”反對派并不足以對空襲形成有效配合,其效果更是被俄羅斯空襲所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快速戰勝‘伊斯蘭國’是不可能的”成為越來越多專家的共識。美國主導的“反恐聯盟”內部早已就打擊程度和范圍出現分歧,各有盤算。加拿大新當選總理特魯多近日表示,該國將退出美國主導的空襲行動。渥太華大學國際發展問題研究員芒羅指出,加拿大此舉對其他參與空襲的盟友構成壓力。
與此同時,敘利亞出現了新的信號:政治解決重新被有關大國列入談判選項,各方正為“一項行得通的政治過渡計劃”展開談判。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優勢明顯:美國和西方政要在過去的四年里一直呼吁巴沙爾下臺,但巴沙爾不為所動。而正是俄羅斯的強勢介入進一步擠壓了這些聲音,奧巴馬如今也已有所松口。
美國《外交》雜志文章指出,在中東政策方面,奧巴馬始終奉行“合理精簡”的美國地區定位,以減少美在中東龐大的軍事和政治投資,避免被拖入新的戰爭。然而這一政策如今在“實施方面往往亂作一團”,這在重啟地面行動的新策略上暴露無遺。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只重軍事打擊而罔顧和平進程,其前景或許將離中東人民的期望越來越遠。(記者陳聰,編輯辛儉強,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