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擔起文藝工作的歷史使命
——一論大力推動新時期文藝的繁榮發展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錄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弘揚時代精神是文藝的重要功能。唯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以高水準的作品滋養心靈,用高品質的文化塑造精神,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文藝才能在服務人民、書寫時代中打造精品、創造經典、鑄就永恒。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民族復興的高度闡述文藝的地位和作用,為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力量,攜手并肩共同奮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文明,同樣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中國人民精神世界極大豐富和精神力量不斷增強。充分發揮文藝工作對于精神引領的獨特作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直面的時代考驗,應當擔負的歷史使命。
時代是文藝工作的背景板,也是文藝實踐的大舞臺。當代中國,億萬人民正豪情滿懷建設偉大祖國,意氣風發創造美好生活。奮斗人生的打拼經歷,最美人物的道德情懷,英雄楷模的非凡壯舉,匯成壯美生動的時代畫卷,為文藝工作提供著最為豐厚的創作資源。廣大文藝工作者自當敏銳感受時代脈動,深刻把握國運變化,始終挺立時代潮頭,勇做時代變革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從而激發創作靈感、揮灑藝術才智,為億萬人民和偉大祖國鼓與呼,在推動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中彰顯文藝價值,繁榮文藝創作,書寫文藝輝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生產出更多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和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既是文藝事業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文藝工作者自身價值的實現途徑和使命責任的應有擔當。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飽滿真情,濃墨重彩書寫中國人民投身改革的偉大實踐,深刻闡發積極奮進、拼搏創新的時代精神,積極傳播文明進步、真誠友好的中國形象,深情展現勤勞勇敢、堅韌頑強的民族特質,充分反映中國人民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著力彰顯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以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去溫潤人民心靈、啟迪人民心智、洞徹人民心扉,贏得人民群眾喜愛。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創造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關鍵是要推動文藝不斷創新。只有走出書齋斗室,投身基層一線,用腳去追尋、靠眼來洞察、用心去體悟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需求,腳踩堅實大地,放飛想象翅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才能創作出思想性、時代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文藝佳作,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不斷標注中國文藝水平的新高度。
自古文以載道,今日以文聚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時代放歌,為人民立言,廣大文藝工作者定能開創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鼓舞人民朝氣蓬勃地邁向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