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婦女飽受封建禮教束縛和摧殘,作為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工具,廣大婦女不僅沒有人身自由,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保障。
幾千年來,精神飽受壓抑、扭曲的中國婦女,逐漸形成了軟弱、自卑和依附心理,失去了獨立精神,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婦女才真正撐起了自己的“半邊天”。
一、呼吁戀愛自由,毛澤東向封建包辦婚姻“開炮”
1919年11月,因為貪圖錢財,長沙青年女子趙五貞被父母強迫嫁給比她大20歲,且聲名狼藉的古董商吳五,趙五貞雖然百般不愿,但是迫于父母之命,不得不屈服。出嫁那天,無比絕望的趙五貞將一把剃刀藏在身上,在迎親花轎中割喉自盡,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可悲的是,即便趙五貞用自己的生命進行了抗爭,她的棺木上還是被貼上了“吳趙氏”的封條。
趙五貞的死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年輕的毛澤東也被激怒,在12天的時間里,他連續發表了9篇文章,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在《對于趙女士自殺的批評》中,毛澤東說:“這件事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意志的不能獨立,戀愛的不能自由”。他尖銳地指出,這社會“可以使趙女士死,他又可以使錢女士、孫女士、李女士死,他可以使‘女’死,又可以使‘男’死。”
(圖為1919年11月湖南《大公報》發表的毛澤東《對于趙女士自殺的批評》)
在另一篇文章中,毛澤東提出“最要緊的是婚姻命定說的打破,此說一破,父母代辦政策便失了護符,社會上立時便會發生‘夫婦的不安’,夫婦一發生不安,家庭革命軍便會如麻而起,而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的大潮接著便將泛濫于中國大陸”。毛澤東將婚姻問題與社會制度結合起來,把婚姻問題作為發動思想革命,攻擊舊制度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毛澤東等人的努力宣傳下,長沙婦女解放運動掀起了一輪高潮。
二、為求男女平等,周恩來化名“伍豪”
1919年9月,周恩來、郭隆真等倡議成立了天津覺悟社。不同于以往的社團,覺悟社一成立便明確宣布男女不平等界限等“不合乎現代進化的”東西,都“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為達到男女平等的目的,覺悟社甚至采取了許多“極端”的做法。例如,明確規定為保持社內男女人數的平等,發展社員時必須堅持男女各一的原則,甚至連干部選舉上也采取了男女對等的原則。
1919年9月16日,鄧穎超參與創建的天津進步青年團體覺悟社成立。這是覺悟社部分社員合影。前排右三為鄧穎超、右二為劉清揚、右四為張若名。后排右一為周恩來、右五為馬駿
為了徹底消除男女有別的痕跡,覺悟社還規定“社員用抽簽辦法決定代表個人的號數,代替各人對外的姓名”,抽到后要以號數的諧音取名。在這次抽簽中,鄧穎超抽到一號,取名“逸豪”,周恩來抽到五號,于是便有了后來多次使用的化名——“伍豪”。郭隆真取名“石杉(十三),劉清揚取名為“念吾”(二十五),李毅韜抽到四十三號,“李峙山”便成為他長期使用的名字。
(覺悟社社員在天津,右二為鄧穎超)
(覺悟社社員在天津八里臺村考察,左一為鄧穎超)
(1921年8月6日,覺悟社與北京少年中國學會等四個進步團體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集會)
今天看來,這些辦法難免有些“極端”,但在當時,覺悟社的舉措無疑是追求男女平等的一次勇敢嘗試,是對幾千年來封建倫理道德的一次大膽否定。李大釗就曾評價覺悟社為全國開了一個先例,將女子當“人”看待。
三、開天辟地,中國共產黨是第一個為婦女解放發聲的政黨
1921年7月,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色游船上,一個偉大的政黨誕生了!誕生伊始,帶著為婦女爭得解放基因的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便將婦女運動列入了它的議程之中,對婦女解放工作“談到大要”,“決定交未來的中央負責處理。”
在192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政黨名義通過的婦女運動決議——《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正式獲得通過。
(圖為大會通過的《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決議指出,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才能真正的解放)
《決議》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婦女“成為資本家用以操縱勞動市場更廉賤的生產奴隸”,“婦女是得不到解放的”,“婦女解放是要伴著勞動解放進行的,只有無產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決議》還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婦女運動的任務是“努力保護女勞動者的利益”,“為所有被壓迫的婦女們的利益而奮斗”,“幫助婦女們獲得普通選舉權及一切政治上的權利及自由”,“打破社會一切禮教習俗的束縛”。
作為黨內通過的第一個關于婦女運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實為中國婦女運動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四、創辦平民女校,邁出婦女解放運動實踐第一步
1921年冬,為了培養黨的婦女運動人才,一所新型的婦女學校——上海平民女校誕生了。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婦女學校,更是我黨開展婦女工作的第一個大膽實踐。
(1921年冬,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第一所培養婦女干部的學校——平民女校。圖為平民女校舊址)
上海平民女校由中共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擔任業務主任(校長),它的學員大部分是受五四新思想影響,渴望尋求革命真理,立志從事婦女解放運動的女青年,例如丁玲、王一知、王劍虹等就是從湖南趕來上海入學的。此外,一些貧窮女子也紛紛前來上學。因此,學員中集中了大量我黨早期的婦運人才。
按照學員的文化程度,平民女校分為高級和初級兩班,高級班設國文、數學、英文、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課程,初級班則僅有算術、國文、英文課。值得一提的是,平民女校教師幾乎全部由黨早期活動家擔任,如陳獨秀、李達、陳望道、張秋人等,此外,張太雷、劉少奇、惲代英等也常到女校做政治形勢和時事演講。
王會悟在《入平民女學上課第一星期之感想》中寫到,“各教師所選的教本,都是適應新思潮,又合乎平民的。國文教員邵力子先生。他所選的國文,是從現今報紙上、雜志上、小說上所載的名著譯文及評論的一類文字,和那貴族女學內所受的什么節婦傳,什么太史公牛馬走的文章,真有天上人間之別了。作文教員陳望道先生。他的教法與一般國粹先生完全不同。他第一教我們作文法,他說,先前的作文是重文字,現在的作文是重意義的。他的講解亦是非常透徹……社會學教員是陳獨秀先生,講解得非常明了。此外還有兩小時的講演,是本校教員輪流講演的,講的都是關系我們平民女子切身的問題。這一課別的女校沒有的,也可說是平民女校的特點了”。
作為“傳播革命思想的場所”,平民女校的另一個特點是學員們除了自身的學習,還走出校門深入工廠,了解工人生活,組織工人學習。1922年女校學員就曾在叉袋角辦了一個女工學校,進行革命宣傳。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上海平民女校學員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有了一定提高,其中許多人開始樹立起革命理想,走上了革命道理。
五、追求男女平等的事業是偉大的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便把領導婦女爭取解放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也正是有了一代代共產黨人舍生忘死的不懈奮斗,今天的中國婦女才能擺脫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奴役、束縛,追求人生的夢想。
2013年3月8日,習近平同女代表親切交談,并代表黨中央向參加全國兩會的女代表、女委員和全國各族婦女致以節日的祝福。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沒有婦女,就沒有人類,就沒有社會。追求男女平等的事業是偉大的。縱觀歷史,沒有婦女解放和進步,就沒有人類解放和進步。……在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每一位婦女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中國將更加積極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支持婦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夢想。”
(作者:檔案君)
本文資料檔案參考自中央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