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4日,省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的領導和“隴原環保世紀行”記者團再次來到康縣、西和縣與禮縣,檢查今年夏季“隴原環保世紀行”在三縣發現的非法采礦、違規承包、無證開采等問題的整頓落實情況。
礦區整頓初見成效
在康縣,犀牛江太石段流域開采黃金的康寧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鑫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經停止了采礦。從太石鄉的江邊望去,對岸的成縣索池鄉岸邊,由康寧公司采金所形成的兩公里的尾沙堆已被推平。在康縣的地域上,四輛裝載機和四輛卡車正在工地上忙碌著,要填平開采沙金所形成的沙坑。目前大部分沙坑已被填平,但是,河道在采礦時造成的支離破碎狀況還很明顯。據康縣縣長張慶宏介紹說,目前的治理整頓,可以保證河流的正常行洪,保證沿江兩岸村民的生命財產及農田安全的問題,但是無法使河道恢復到以前的面貌。
7月12日,省人大領導對西和縣六巷金礦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后,縣政府將原招商引資開發商勸離退出礦區,并終止了協議。在六巷鄉下巷村的井崖壩,下巷村黨支部書記艾維民指著一塊河灘地說,六巷金礦曾在這里開挖沙金,形成了一個大坑,現在,被破壞的27畝河灘地和河道已經恢復和疏通。艾維民說,這塊地明年就可以耕種了。
禮縣政府對省人大環資委調研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整改,目前縣內的無證非法采礦點全部關閉。李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入403.6萬元,礦渣治理、泥石流排導、護岸工程等六項工程已經完成。
省人大環資委領導對礦區治理整頓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表示了肯定。
但是,礦產資源在開發中所暴露出的植被破壞、河道破壞和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值得人們深思,如果沒有省人大的監督和新聞媒體的報道,這些問題無法很快解決。
礦產資源開發問題多
隴南地處西秦嶺山地,地質結構復雜,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目前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35種,礦產地500多處。其中,隴南的優勢礦種有鉛、鋅、金、銅、鐵、錳等15種。這里的礦產資源占全省的四分之一。隴南市政府副市長范本彥介紹說,礦業經濟已成為隴南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礦業產值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已由1990年前的40%上升到現在的70%,全市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礦業。
為了使礦產資源合法有序的開發,隴南市從今年7月20日開始,從市、縣(區)抽調600名干部組成礦產資源整治工作組,在全市開展了礦產資源專項整治工作。按照清理清查、全面整頓和檢查驗收三個階段進行。目前,清理清查工作已全面結束,正在進行治理整頓工作。
在采訪中,“以采代探”、“以探養探”的問題,被各地的領導經常提到。這也是目前造成沒有采礦證,非法開采礦產資源的首要原因。據了解,在隴南市組織的清理清查工作中,全市共清理出無采礦證的礦山企業9戶,以采代探的11個,無證非法開采礦點501處。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探礦權和采礦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相互不能代替,必須依照規定的各自范圍開展經營。
但是,這幾年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職能部門管理不嚴,允許一些只有探礦證,沒有采礦證的礦老板們開采礦產資源。又疏于檢查管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必然造成亂采濫挖、毀地毀林的事件的發生。
從上世紀70年代,成縣的廠壩鉛鋅礦開發開始,隴南開始了礦產資源的大開發。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量開采沙金的活動在隴南各縣發展起來。
據一位專業人士介紹,采集沙金,要挖掘到河床的位置,淺的下挖三五米,深的挖到四五十米,可以說,是將河床翻了個底朝天。而在開挖的過程中,一般用的是裝載機、推土機等重型裝備,破壞地表以及山體上的植物就成必然。為減少成本,礦主基本不回填礦坑,還會形成尾沙,侵占耕地。
隴南市國土資源局介紹,目前以采代探的現象,只有探礦人動作比較大,產生出大量的尾沙時,才能從外部看出來。加上隴南的礦產資源比較分散,交通不便,因而管理難度比較大。
目前,李壩礦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一期工程已竣工,完成投資403.06萬元,而要徹底完成這里的環境項目治理,需要三期工程,共需要1200余元。康縣犀牛江流域太石段生態恢復治理預算投入需要474萬元。禮縣的一位負責人說,開發過程中沒有保護環境,現在要還環境欠賬,真的是得不償失。李壩礦區的礦老板在接到治理環境的通知時,已經跑掉了,現在這里是一座沒有責任主體的礦山,礦山恢復費只能由政府來埋單了。
康縣在執法檢查中還發現,康寧公司的礦產品生產開采記錄和銷售收入臺賬等,在調查取證時很困難。一些礦主的賬目混亂,無法通過賬目的情況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些礦主也不講實話。地方上為了財政收入,一般都是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和定額稅,沒有辦法了解到企業內部收支情況。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怎樣將地方的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區域經濟開發史學教授關連吉接受采訪時認為,任何開發活動都是與自然相對抗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必然會導致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后果,但是,在開發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就必須找到開發自然資源與造成相應環境破壞之間的平衡點,將環境資源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點。
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呢?
關教授說,目前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各地方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導型的招商引資行為來進行,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為了增加當地財政的收入、使民眾生活富裕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有的地方政府和領導引資心切。在開發資源的過程中,環境保護的問題也就不重視了。為了改變這種開發的短期效益,所以,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應當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列為一個重要指標來衡量,并且在開發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落實各種環保措施,明確環保責任,真正將政府以及投資者的環境保護責任落到實處。
對于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關教授認為,在西部,特別是在經濟落后地區,急于將礦產資源變為經濟效益,目前我們還缺少資源的升值性開發的觀念。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在宏觀上有一個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不是把資源全部開采出來變成現錢。以后開發,放在地下也能升值。同時,提高采礦工藝、利用先進采礦工藝也是目前采礦必須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