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后的思考
針對此次暴洪災害的成因,于馳分析說,康縣地處秦嶺南麓,植被覆蓋率高達67%,受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年降雨量往往在700至1000毫米,在省內屬降水相對較多的區域。但是,康縣境內降水全年分布并不均衡,大多集中在7至9月,而由于山大溝深,坡度很陡,且又都屬土石山區,地表的土層比較薄,厚度往往只有幾厘米,因此遭遇降雨時,土層的含水能力差,成為導致暴洪以及泥石流成災的重要原因。此外,因為去年“5·12”特大地震災害,許多山體表層被震毀,土質疏松,加上今年5月至6月中旬,康縣境內出現不同程度干旱,浮在地表土層等物也較多,所以,經雨水沖刷,極易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
“獨特的地理條件,導致康縣多數鄉鎮很少有平坦的地方,居民房屋大多建在河流旁,或者山溝底部。山洪來時,易發生險情。”于馳說,對于此類民宅,要積極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規避洪水風險。此外,應對待建項目做好相應的洪水風險評估,做好相應規劃。
另外,有很多居民防洪意識薄弱,房屋建在洪水本應導向的地方,占據洪水通道的情況也很多。“要給洪水留出路,建房不應選在洪水本應導向的地方。對于洪水風險,我們要治理它,規避它,更重要的是要預防。”于馳說。
本報記者 魯明 通訊員 溫正平 尤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