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氏古墓群

辨認古碑字跡

明初李忠大將軍金城屯兵示意圖
4月2日清明前,記者在蘭州黃河河口以東5公里的龍爪山下發現了一處明初至清中期保存完好的李氏大型古墓群。此古墓群距今已有630多年。它的發現,對于研究甘肅李氏文化的演變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下李姓,隴西為根,浩浩文明,源遠流長。李氏文化是與甘肅大地灣文化、伏羲女媧文化、莫高窟文化齊名的四大文化之一。這處李氏古墓群,坐落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東川鄉坡底村南面海拔2000多米的龍爪山山下一塊向陽坡地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滔滔奔流的黃河,墓地坐山面河,南高北低,呈居高臨下俯瞰黃河之勢。距墓地前方兩三公里以北的臺地上,至今還保存著兩座東西相距千余米的明長城烽火臺,整個墓地所處對面的這片山臺地,當地人稱為扎馬臺,具有明顯的軍事要塞地理特征。
墓地占地面積約14畝(9600平方米),現保存有明初至清中期古墓218座,排列整齊,大小不一,上下有別。其中被稱為明始祖太的墓是李氏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高約數丈,像座小山包一樣聳立在墓地中央,墓地內,斷碑殘垣,處處可見。據坡底村所有李姓村民說,這就是他們李氏族人的“老墳”。除此外,村里還建有道光年間的李氏祠堂,保存有家譜,同時還與江蘇和蘭州、榆中青城、城關拱星墩、永登及白銀、天水、東北、青海等地的眾多李姓族人保持著密切來往。每逢清明,各地族人來這里祭拜先祖,填土修墓。
據李氏家譜記載,他們的始祖李忠,原籍在北直隸淮安府海州(即現在的江蘇連云港)。又據隴西大譜考訂,李忠屬唐太宗次子木德之后,木德后裔現遍居海內外,枝繁葉茂,丁多口眾,李忠系其中一支。明朝洪武初年,李忠奉朱元璋旨任世襲指揮,為鎮守金城邊關大將軍,帶兵馬來蘭,沿黃河屯兵,先在扎馬臺駐軍,后因外侵猛烈,又請旨移兵駐守榆中青城,再扎一營、兩營形成犄角,為中原穩固抵御功成,官晉監督御史,后在赴任途中病逝,朱元璋降旨歸葬故里江蘇連云港,而他的夫人和所遺子孫后輩,大都留在蘭州扎馬臺、榆中青城、城關拱星墩、白銀等地。這處古墓群就是李忠的夫人寇氏和其后輩子孫的墓地。
由于依山面河而建,且不占耕地,這處從明初開辟至今的墓地,雖然歷經630余年的歲月滄桑,現在依然保留著它莊嚴、肅穆、寧靜、安祥的古墓群氣氛,每年都有大批李姓族人,從全國各地來這里尋根問祖,李忠當今后裔為此還撰寫了“六百年古墓見證久,八千里黃河源流長”的對聯,以抒發李氏文化久遠流長的豪情。像這樣保存完好的大型李氏古墓群,在全國也屬罕見,它對于我們研究古人的喪葬文化習俗和培養保護環境、保護耕地的文明節儉風尚,及進一步研究甘肅李氏文化演變的淵源關系,并以此作為古墓文物吸引海內外唐李后裔來蘭尋根問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的蘭州市西固區,增添了新的歷史文化底蘊。記者建議當地政府采取保護措施,使這一罕見的古墓群發揮它的歷史文物價值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