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記者在市秦腔博物館籌備辦公室看到20座身材豐腴、衣衫靚麗、云髻高聳、神情各異的伎俑,猶如一個正在演奏的小樂隊,生動、優雅。據了解,這4組共計20座唐代伎人陶俑是該館工作人員陳嵐無意中發現的,這20座唐代伎人陶俑的發現和收藏,填補了我市在此類文化遺產上的空白。專家稱,這些伎人陶俑的發現,意義價值非凡。
蘭州市秦腔博物館籌備辦公室負責人李智告訴記者,這些文物是在隍廟發現的,據稱出土于天水,憑多年經驗,感覺這些陶俑不同于其他的物品,于是予以收購,后經過資料核實,發現此為唐代伎人樂俑,這在甘肅尚屬首例。表情生動喜氣激越的伎俑記者在蘭州市秦腔博物館籌備辦公室看到,戲俑共有4組20座,第一組為站立伎俑,第二組為手持樂器邊奏邊舞窄裝伎俑,第三組為手持樂器坐姿伎俑,第四組為跪姿小型伎俑,每組分別有5人,神采各異,栩栩如生,他們手持笛、簫、笙、排簫、琵琶、鼓(即腰鼓)等樂器,邊歌邊舞,盡現歡娛之情。這些俑神態姣好,如吹簫者,動感十足;再如擊鼓者,邊唱邊跳,喜氣激越,既表現出共性又表現出個性,演奏各具特色,呈現出一種動人的造型美。俑是戲劇最早的藝術表現形式
多年研究戲曲的李智介紹說,因為人不能日以繼夜的表演,是用俑來作為造型形象的,戲劇最早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俑,而不是人,有時以俑為造型,伴以人的唱腔來表演。隨后慢慢地演化成木偶、皮影等,最后才有人來表演。所以說,戲曲藝術都是從俑開始的,戲劇都離不開俑。最早的殉葬也都是用人來做殉葬品的,隨后,俑代替人成為陪葬品。陪葬的樂俑和戲俑,是為了讓死者在陰間也能傾聽音樂。此次發現,填補了我省在此項發現上的空白,完全可以展現出一個時代的戲劇形象。陶俑中找到古代“百戲”形象
“陶俑作為古代隨葬品,不僅僅是人殉葬和殺生的替代物,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已成為歷史的載體,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它蘊含了從政治、思想、文化、軍事到生產、生活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解認識古代中國一部形象的歷史!崩钪钦f,陶俑就是古代人當時的形象塑造。從戲劇文化講,可以從陶俑中找到古代戲劇在成形發展中的“百戲”,即古代雜技、雜耍、樂舞、角抵等表演中的一些藝人的表演形象!斑@是我們除從古代壁畫中尋找外,唯一能夠找到的古代人演藝的形象的方法。因此,它對我們研究、考證古代戲劇前期藝人們的形象,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睘檠芯抗糯鷳騽√峁┱鎸嵰罁
在采訪中,李智拿出諸多資料來證實這些俑的“身份”和價值。記者看到史書記載:“俳優坐、立伎少則5人,多則達80人,5人為一小樂部,也就是小樂隊!薄吨袊鴳騽∈贰分刑岬剑杭咳搜葑鄻菲饔械选⒑崱Ⅲ稀⑴藕、琵琶、腰鼓等。這4組陶俑伎人演奏的樂器正好是這幾種。從史籍記載和大量唐代壁畫顯示,唐代盛行的吹奏、彈奏、擊奏三類樂器表演形式中琵琶、笛、簫、篳篥占重要地位。在采訪結束時,李智說:“俳優藝人是中國戲曲形成中的重要胚體,這4組陶俑為我們提供了當年百戲中的俳優藝人的形象資料,也為我們研究古代中國戲劇在形成衍變中俳優伎人的真實形象,提供了真實準確的考證依據!(記者 肖潔 實習生 劉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