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細心的市民一定會發現,近幾年來,不僅南北兩山的鳥兒越來越多,黃河岸邊也時常出現飛禽,在河灘游弋。如今,蘭州已成了鳥兒的樂園。那么,省城是如何漸漸營造出一個“鳥兒的天堂”環境的呢?

濕地公園綠色盎然
遷搬污染工廠,擴大城市綠地,號召愛鳥護鳥——
百姓說:政府生態大投入我們很滿意
南北兩山已形成較完善的人工森林生態系
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蘭州生態環境的好轉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兩山對峙,黃河中流。古城蘭州就坐落在這崇山峻嶺懷抱的河谷盆地之中。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蘭州的發展要依托山依托水。在這綿延百里的狹長地帶中,最窄處從山根到河岸只有50米。因此有人說,是不險不峻的黃河成就了蘭州,更具體來講,是因為南北兩山和黃河才有了蘭州。
依靠蘭州兩山夾一河的特殊地理環境,要改變蘭州的生態環境,必須搞好蘭州的兩山綠化建設。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蘭州人民就探索開展人工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問題,到今天為止,經歷了四個階段,大約100多年的歷史。
經過多年的艱苦拼搏,今天的南北兩山已累計完成綠化面積58萬畝,成活各類樹木1.5億株,植物種類已達59科139屬248種,脊椎動物共76種……南北兩山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城市人工森林生態系。
南河道治理工程是環境治理工程
細心的市民一定會發現,近幾年來,不僅南北兩山的鳥兒越來越多,黃河岸邊也時常出現飛禽,在河灘游弋。如今,蘭州已成了鳥兒的樂園。那么,省城是如何漸漸營造出一個“鳥兒的天堂”環境的呢?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質變壞,70年代魚蝦絕代,80年代不洗馬桶蓋,蘭州“龍須溝”曾讓沿岸居民怨聲載道,其春夏秋冬散發的陣陣惡臭成為蘭州久治不愈的城市建設頑疾。
2005年,以南河道綜合整治為代表的黃河水環境治理、實施建設的生態蘭州“碧水計劃”的序幕已拉開。三年來,通過各方努力,南河道終于以亮麗姿容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蘭州市建委主任宋志虎表示,南河道綜合治理既是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也可解讀為人居環境工程、和諧社會工程、民心工程。其最終目的就是以改善蘭州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路橋、建筑、綠化、文化、景觀、游憩環境與水環境相統一、相協調的系統工程生態設計理念。最終把雁灘南河道建成依偎在母親河畔的靚麗女兒河。事實證明,經過三年的建設,這一目的達到了。南河道鯉魚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來自省漁業部門的消息稱:60年代,在黃河及主要支流生存的魚類有花斑裸鯉、鯽魚、黃河鯉魚等40余種,后來由于環境的變化、污染的加重和上游階梯電站對魚洄游線路的阻隔,魚類已大大減少,有18種已經絕跡,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和黃河水質的好轉,部分魚類有所恢復,像鯉科類的黃河鯉魚、腹鰭鰍科類的泥鰍等魚類品種的數量增加明顯。
濕地公園成為候鳥越冬棲息地
黃河銀灘濕地公園是我省第一個濕地公園,經過政府部門的整治與綠化,荒涼的河灘地如今呈現出‘小橋流水’的江南美景,被譽為‘鑲嵌在黃河邊上的綠寶石’。這也證明,幾乎消失了的黃河生態環境,在人工作用下是能夠恢復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的!”蘭州市林業局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管理處的有關負責人表示,蘭州是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而蘭州黃河濕地屬于典型的河流濕地,是蘭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候鳥聚集區和亞洲水鳥統計區,保護好母親河這塊濕地,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從1993年首次出現越冬候鳥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多年。越來越多的水鳥來到蘭州黃河濕地棲息和越冬,F在每年來黃河蘭州段越冬的候鳥有26種近萬只,多的時候有14000只左右。其中不乏珍稀的鳥類,如蒼鷺、大白鷺、大天鵝等,其中中華秋沙鴨、天鵝、灰鶴等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事實證明,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多年的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該負責人還介紹,蘭州市現有濕地22.84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16%,其中以河流濕地面積最大,為19.67萬畝。在黃河蘭州段及一、二級支流流域內生長的植物多達185種,野生植物約有106種。
展望“鳥語花香”蘭州將成“生態之都”
“鳥語花香”是衡量一個城市居住環境和生態是否和諧的理想境界。蘭州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鳥兒、魚兒離不開棲息地和食物,但更離不開水。要讓蘭州的鳥類很好地在都市里存活下來,需要更好地保護現有的濕地、綠地。一個對鳥類提供了“半成品”的有效資源是黃河,政府可以考慮讓黃河水更清秀一些,盡可能減少人為的污染,讓更多的小生命在黃河里存活下來,這對蘭州人、鳥、自然和諧相處、有效推動城市生態建設,發揮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蘭州市五城連創的深入開展,從街路綠化到庭院改造,從興建公園到增設廣場,以及水環境的有效治理,近年來蘭州城市環境大手筆、人性化的建設讓市民切實感受到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這一構想正漸成現實。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5至8年內鳥類數量還將迅速上升,蘭州將完全有可能變成“鳥語花香”的美麗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