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新陽鎮舉行紀念五四青年運動
暨深切緬懷革命先烈活動

(麥積區新陽鎮舉行紀念五四運動暨深切緬懷革命先烈活動)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懷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追憶革命先驅的光輝事跡,為更加堅定地革命理想信念,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新陽鎮經濟建設中來。4月28日上午,麥積區新陽鎮政府在王家莊村寺咀山莊嚴舉行革命烈士紀念活動。
上午九時三十分,紀念活動正式開始。新陽鎮鎮長汪成保介紹烈士生平簡介,麥積區民政局領導、新陽鎮領導、王家莊村委會代表依次向烈士敬獻了花籃。之后,全體肅立,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并瞻仰烈士墓碑。
參加祭典儀式的干部群眾表示,革命先烈雖已長眠地下,但他們的精神與青山共存,與日月同輝,永遠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陽兒女。我們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發揚先烈們艱苦奮斗、吃苦耐勞、不怕犧牲的革命傳統,為新陽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麥積區民政局雙擁辦負責人、新陽鎮鎮村兩級干部、王家莊村群眾和王家莊村小學學生,共計100余人參加紀念活動。

王承舜:字孝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今新陽鎮王家莊。自幼聰明有膽略,初讀于新陽鎮小學,后移讀縣城(今秦城區)高等小學,畢業后考入設在蘭州的省立第一中學,民國8年(1919年)畢業后,再報考北京工業專門學校,攻讀紡織專業,志在發展地方實業,入學后,學習成績常列前茅,且樂于助人。凡至京預考的同鄉,均給以輔導,同學中有危難,常盡力相助,以辦事干練、能言善辯著稱。時正值“五四”運動新文化風潮時期,王承舜與天水籍進步學生葛霽云、吳鴻賓(今秦城區人)、岳躋山等人于民國14年春成立“天水學會”,創辦《新時代》雜志,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開始接受馬列主義,并積極投入當時北京興起的革命運動,參與發動驅逐北京政府駐甘肅督軍陸洪濤運動。期間,王承舜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境內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同年畢業后,先至陜西。民國15年冬,與在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部任職的葛霽云等組織天水籍同學,在西安成立“天水同鄉會”,并書寫傳單,揭露天水的“四兇”、“八害”等惡勢力的罪行。不久,“同鄉會”派王承舜回天水組織革命運動,籌辦農會。時北京政府委任統治天水的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已被驅逐,國民軍初據天水,王承舜以其影響和聲望,出任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校長。到任后,革除舊習,宣傳革命,整頓校風,社會輿論認為“自有師范以來,無此盛也”。當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時期,為便于開展革命活動,經王承舜首倡,民國16年成立國民黨天水縣黨部,并任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后即以黨部名義,與農民協會委員長張澈到新陽一帶發動農民運動,并派學生利用假期回鄉創辦夜校,宣傳革命,很快有數千農民參加。同年6月,正式成立新陽南區農民協會。農民協會成立后,一面開展打倒土豪劣紳和組織起來革命等宣傳活動;一面興辦夜校,減租減息,查禁賭博,發動剪辮放足,禁止吸食鴉片和放高利貸,維護地方治安。以新陽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很快擴及三陽等境內西北部幾十個村莊。王承舜任第六師范校長不久,國民軍第十三師駐軍一部欲占附屬小學校址,由于王承舜據理力爭,馳軍被迫作罷。民國16年(1927年)第十一師佟麟閣接防后,繼續交涉占地,王承舜堅持不予。不久,天水縣縣長楊展云欲以清丈土地為借口加重征收地畝款,征求地方意見,王承舜極力反對。由此引起駐軍、縣府對王承舜的不滿。時西北國民軍下令清黨,駐軍遂與縣府勾結誣陷王承舜,將其逮捕,押解蘭州。省政府主席劉郁芬親自審問,王承舜據理駁斥,使審問者無言以對。后被定以“煽動農民,宣傳赤化”罪名,幾欲被害,經胡汝翼等人多方營救,得獲釋。出獄后,蘭州各校紛請留蘭任教,因當時蘭州處白色恐怖之中,故均未就。后到青海西寧,地方仍請任教,不得已,始留西寧中學。民國17年(1928年),馬仲英在臨夏起事,反對馮玉祥的國民軍,波極西寧,王承舜等在西寧任教的外籍人預知戰事難免,便啟程回蘭,行至樂都縣老鴉峽時,遭土匪襲擊遇難(一說為馬步芳派人殺害,一說為當時起事反對國民軍的回軍誤認為國民軍官吏殺害),時年32歲。

王治岐:字鳳山,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生于今新陽鎮王家莊。民國11年(1922年)天水省立第三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礦業(一說工業)專門學校,后因病失學。民國13年6月到廣州,參加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后歷任國民軍總司令部特務營營長,浙江保安第二團團長,獨立第四十五旅旅長,第—六六師師長、抗日戰爭開始后,原駐岷縣的新編陸軍第十四師改編為陸軍第一六五師,王治岐任師長。民國28年,第一六五師駐防隴東,曾多次與駐隴東的八路軍發生摩擦。不久,第一六五師在陜西整訓后被調往抗日前線,在陜晉接壤的合陽縣執行防務。次年又進駐晉南,在茅津渡一帶布防。民國30年,日本軍隊在中條山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王治岐率部與日軍浴血奮戰,傷亡慘重。后因全線潰退而后撤。次年,任第八十軍副軍長。民國33年調任甘肅省保安處處長。解放戰爭后期,蔣介石圖謀守住西北,繼續擴充軍隊,先將新編第二十六旅擴編為第二二四師,王治岐為師長,不久又將其師擴編為第一—九軍,王治岐升任軍長,蔣云臺(甘肅省定西縣人)為副軍長,下轄2個師,駐防天水,民國38年(1949年)5月,蔣介石為保住西安,調第一一九軍進駐陜西扶風、武功一帶。當進至武功時,西安已被解放軍占領。王治岐欲配合其它部隊收復西安,從武功急馳東進,行至馬嵬坡與解放軍接觸后,自感力單不支,又匆匆撤回武功。7月解放軍發動扶眉戰役時,王治岐任隴南兵團指揮官。戰斗中,隴南兵團被解放軍包圍,被迫向西突圍,經寶雞至境內立遠鄉對岸的拓石火車站時,僅余800多人,7月23日回到天水,時解放軍已向甘肅挺進,駐天水的國民黨黨政官員均已逃走,王治歧率部經甘谷、武山、漳縣、隴西、渭源又折向南撤至武都。蔣介石與胡宗南(時任川陜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又委王治岐為第五兵團副司令兼第一一九軍軍長、甘肅省政府主席。王治岐、蔣云臺12月9日宣布起義。起義后,第一一九軍改編為解放軍獨立第三軍,蔣云臺任軍長。 其后,王治岐一直在蘭州。先后擔任省政協委員、常委,甘肅省民革(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曾當選省第一屆人民代表。1985年8月逝世,終年8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