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同奔小康 一個都不能少
——麥積區精準扶貧工作綜述
“現在的日子真的是有盼頭了,明年再擴大產業規模,好好大干一場,就可以脫貧致富了!”麥積區黨川鄉石咀村村民焦小梅笑著說:“以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里的日子一直過的緊巴巴,生活很艱難,想改變現狀卻苦于沒有門路與資金,沒想到精準扶貧不僅有免息貸款,還有好多好政策,真的是讓我一下看見了脫貧的希望。”

(村文化廣場)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誰不想過上好日子?麥積,不能靠后。全國同步小康,麥積,不想拖后腿!
麥積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和六盤山特困片區國家重點扶持縣區,現轄17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379個行政村,總人口63.5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5.4萬人。2014年精準識別出建檔立卡貧困戶24588戶10.3萬人,貧困發生率22.7%,貧困戶致貧因素多樣,是減貧脫貧最難啃的“硬骨頭”,在新常態下要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會議安排部署)
蓄力,再起航,只為精準扶貧!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麥積區緊緊圍繞“六個精準”要求,以落實全省“1+17”精準扶貧方案、市區“1+18”精準扶貧方案、實現“六大突破”為重點,大力實施全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全市“1461”和全區“2613”扶貧攻堅工程,凝心聚力,攻難克艱,精準發力,在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區委書記張智明督查精準扶貧)
——健全體系,精準發力
沒有制度體系的保障,任務的落實就要打折扣。麥積區圍繞“盯到鄉、定到村、扶到戶”精準幫扶措施落實,建成區、鄉、村三級精準扶貧組織機構,建立“4211”工作落實責任機制,由區四大組織主要領導包抓4個特困片帶,2名縣級領導包抓1個鄉鎮,1名科級干部包抓1個貧困自然村,1名幫扶干部至少包抓1戶貧困戶,并由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包抓最困難的戶,示范帶動廣大幫扶干部抓好“1+17”方案各項措施的落實,統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健全督導考評機制,制定出臺了《麥積區區管科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精準扶貧實績考核辦法》,《麥積區精準扶貧工作問責暫行辦法》等方案,樹立了“干得好受表彰獎勵、干不好受警示懲戒”的干事導向。

(區委副書記、區長成少平督查精準扶貧)
——改善基礎,強化動力
元龍鎮青龍村,一個遠離主鎮區的偏遠貧困山村,交通不便、缺乏飲水是導致這個村子一直貧困的主要因素。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通村公路硬化了,安全飲水也解決了。黨支部書記張月明告訴記者“精準扶貧就是好,現在路通了,水來了,村里一下子活了,群眾的心也活泛了,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有希望了,生活更有奔頭了。”

(幫扶工作隊入戶)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條件的改善。麥積區緊緊圍繞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需求,突出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素質提升、金融資金支撐等六大突破攻堅重點,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完善了區、鄉、村、戶四級扶貧項目庫,增強了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大力完善貧困村基礎設施,2015年整合省級“1236”扶貧攻堅行動項目資金7.69億元,落實區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71萬元,實施了總投資5900萬元的7鄉鎮21個整村推進項目,完成農村通暢工程279.5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7處、標準化村衛生室106個、75個“鄉村舞臺”建設、易地扶貧搬遷775戶3587人、危房改造3000戶……精準扶貧開展以來,麥積區農村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產業的發展、群眾生活的改善打入了一針強心劑。2015年全區共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7.81億元,占任務7.74億元的100.9%。其中:發放個人類貸款7426戶36967萬元,占總發放額的47.33%;發放組織類貸款8233戶41137萬元,占發放總額的52.67%。

(隴原巧手培訓)
——緊盯目標,產業富民
“家里的花椒、核桃都快要掛果了,今年又帶貸了5萬元的專項貸款,多種了幾畝果園,以后的收入就又保障了,多虧了政府的幫扶。”中灘鎮漆李村貧困戶李秀珍高興的對記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變“輸血”為“造血”,必須要將救濟式扶貧轉變為開發式扶貧,扶持農民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村級活動場所)
麥積區圍繞實現減貧目標,大力培育發展富民產業,變輸血為造血,不斷增強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的內生動力。大力開展“培育產業增收年”活動和以“人均1畝果蔬園,戶均1人搞勞務,戶均出欄2頭大牲畜,家庭收入3萬元”為主要內容的“1123”增收工程,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精準謀劃、合理布局,有組織有規模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林果、養殖、蔬菜產業已覆蓋全區379個行政村,其中1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均確立了主導產業。目前,全區累計建成萬畝以上林果基地6個、千畝以上基地140個,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72個,發展設施蔬菜9.25萬畝;培育發展重點龍頭企業216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56家、家庭農場68家。同時探索發展富民產業的新模式,采取“基地+貧困農戶+產業”和流轉土地收益分紅的方式帶動貧困戶致富。通過引導貧困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帶資入企的8233戶貧困戶年可獲得收益4000元,2730名到企業務工的貧困人口今年可實現收入2309.42萬元,人均收入近8460元。目前全區林果面積達到65.2萬畝,其中13716戶貧困戶發展林果產業6.67萬畝,組織輸轉務工人員11.1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6.67億元,其中組織輸轉貧困戶務工人員2.3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16億元。

(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發放)
——駐村幫扶,精準到位
“駐村工作隊在村里干了很多事實,不僅幫我們把主巷道路硬化了,還安裝了路燈……”說起駐村工作隊,馬跑泉鎮崖灣村村民王新民激動地說。該區將駐村幫扶隊作用發揮,作為推動精準扶貧措施落實的主抓手,整合幫扶力量,提升幫扶能力,將雙聯干部與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大學生村官等608名干部整合,組成了170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并由雙聯單位選派科級以上干部擔任隊長兼任第一書記,實現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戶,干部聯系“兩個全覆蓋”,推動了雙聯干部和駐村幫扶隊力量整合、資源共享、目標同向。同時加強政策培訓,有效解決駐村幫扶工作隊“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強化幫扶隊員工作保障,保障工作隊員安心駐村工作,形成了“不敢回、不能回、不想回”的共識,使工作隊員蹲得住、干得好,在精準扶貧主戰場切實發揮生力軍作用,使精準扶貧各項政策切實落實到村到戶,精準到村到戶。

(農村安全飲水)
——雙聯扶貧,深度融合
該區按照落實“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的工作要求,堅持以落實“八個全覆蓋”和“五件實事”為重點,不斷強化工作措施,著力推動雙聯工作與扶貧開發融合發展,堅持把政策宣傳、科技技能培訓作為提高群眾致富能力的主要舉措,整合人社、扶貧、農業等9個部門培訓資源,深入全區17個鄉鎮170個貧困村,對有培訓需求和就業愿望的勞動力,通過“訂單培訓”等形式,先后開展各種培訓180余期、培訓農民4.06萬人(次)。注重幫辦實事,解決發展難題。累計發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4.39億元、雙聯惠農貸款7053萬元,目前,130個省、市、區級雙聯單位共幫辦民生實事700余件,捐助幫扶資金30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一些關乎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題。

(村衛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