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麥積區黨川鄉政府去向花廟村的路,萬千美景怡人心神。平坦如砥的馬路兩旁是無限延伸的花帶,沿路兩山郁郁蔥蔥,山下河水清澈,不時還有花壇啊、風車啊等人造景點裝點其間,藍天白云,景色如洗,這樣的景致讓人感覺徜徉在一個美麗的生態公園。花廟村100多戶人家就簇擁在這遼闊森林的懷抱中。農家新修的屋院,嶄新的大門,雖不像一些新農村那樣排列齊整,卻是和大山森林融為一體,別有一番景象。
據說黨川鄉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85%,那么在我看來花廟村的森林覆蓋率應該有95%,因為這里除了道路屋院,全被綠色環抱著。

或許是因為傳統的以農為本思想的禁錮,或許是因為信息閉塞的原因,世代生活在森林懷抱中的花廟村村民,像其他地方的農民一樣,將糧食視為命脈,同森林爭地,向大山要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勞作,可這并沒有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當他們在新的致富觀念的指導下,將土地還給森林,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生產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時,他們才算找到了通向幸福生活的金鑰匙。
花廟村位于麥積區東南部黨川鄉,地處小隴山林區,氣候濕潤,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氣溫12℃,無霜期170天,全村6個自然村171戶645人,耕地面積1653畝。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駐村幫扶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戶,對全村貧困戶進行認真梳理,建檔立卡,最終確定精準扶貧戶80戶324人,一般貧困戶58戶234人,一個處在豐饒森林的村莊,幾乎全是貧困戶,聽來讓人痛心,又引人深思。

在摸清花廟村現狀和貧困底數后,幫扶干部和村干部一同研究制定幫扶措施,在科技示范方面不斷開拓創新,推廣苗木培育技術,加大中藥材種植力度。依托花廟村的地理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苗木培育方面,依托大青山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以雪松、樟子松、楓樹、蘋果等樹苗720畝1100萬株,涉及156戶,占全村171戶的91.2%;中藥材種植方面,發展以豬苓、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產業,種植豬苓17畝8500窩,半夏10畝。為了使花廟村的富民產業順利發展,幫扶干部和村干部一起行動,依托科技特派員,組織育苗、種植等技術專家開展了4期技術培訓活動。為了學習先進技術經驗,去年3月份村上組織了15戶貧困戶到陜西考察學習豬苓種植技術。通過技術培訓示范引導,提高了種植戶的專業技術,激活了農民通過產業增收致富的熱情,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去年完成了自來水提升改選工程,動力電全覆蓋,村中巷道全硬化,全長80多公里的黨川至兩當公路將花廟村和外面的世界緊密聯系起來。

由于花廟村地處林區,特色優勢資源豐富,和其他地方貧困戶喜歡帶資入企不同,花廟村人更喜歡利用優勢資源單干。在首批核準的28戶精準扶貧貸款戶中,有22戶將5萬元貸款用于自身發展,只有6戶帶資入企,每年收益4000元。
村民杜生良一家4口,種櫻桃、蘋果等苗木8畝,華山松、白皮松苗木2畝,今年收益7萬多元,另外還種了豬苓,還未到收益時間。仁永生是花廟村書記,他家種了2畝半夏,1畝豬苓。豬苓生長周期長,一般要3年才見效,他的豬苓后半年到收益期,如能賣出一半,就能收益10萬元。

仁永生告訴記者,花廟村全村的綠化苗木約有一千多萬株,如能賣出一半,就算每株按2元算,光是綠化苗木一項全村收益就將達100多萬元。苗木市場的清淡讓村民很著急,可并沒有讓他們失去信心,因為他們既然已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就一定能打開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 (惠富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