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環評證甲字
第3701號
世行貸款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傳承創新發展項目環評報告編制大綱
建設單位:甘肅省文化廳
環評單位:蘭州大學應用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二零一八年1月
目錄
第1章 總論
1.1 背景與目的
1.2 評價類別與評價范圍
1.3相關法規、規范
1.4 與主要相關規劃、政策的關系
1.5 環境功能區劃及適用標準
1.5.1環境功能區劃
1.5.2執行標準
1.5.3與世行標準的比較和差距分析
第2章 項目內容描述
2.1項目組成及分布
2.2各子項目內容描述
第3章 環境和社會現狀
3.1自然環境狀況
3.2環境質量狀況
3.2.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3.2.2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3.2.3噪聲環境質量現狀
3.4環境敏感目標
3.4.1大氣、聲敏感目標
3.4.2水環境敏感目標
3.4.3生態保護目標
3.5物質文化資源現狀
3.6 社會經濟現狀
3.7 相關基礎設施現狀
第4章 替代方案分析
4.1有無方案替代分析
4.2不同選址方案替代分析
4.3不同污染治理措施替代分析
4.4不同建設規模替代分析
4.5其它替代方案分析
第5章 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
5.1施工期環境影響要素分析
5.2主要環境影響評價
第6章 運營期環境影響評價
6.1運營期環境影響要素分析
6.2主要環境影響評價
6.3間接影響分析
6.4 累積影響分析
第7章 信息公示及公眾協商
7.1信息公示
7.2公眾協商
7.3公眾意見處理
第8章 環境管理計劃
8.1類似項目經驗教訓總結
8.2環境管理的機構安排及其職責
8.3環境影響與減緩措施
8.4環境監測
8.5培訓計劃
8.6監督與報告制度
8.7 文物保護管理計劃
第1章總論1.1背景與目的
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項目背景
(1)甘肅省經濟情況:報告要詳細搜集甘肅省歷年經濟發展數據、貧困人口數據、人民生活展開、以及在全國中的經濟排污情況等相關資料,說明甘肅省經濟發展情況,作為項目的重要支撐之一。
(2)甘肅省旅游資源及旅游收入情況:說明甘肅省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現狀以及旅游對經濟的貢獻情況:報告將搜集甘肅省旅游資源分布、開發現狀、旅游經濟貢獻值及旅游發展趨勢等資料,說明甘肅省旅游發展潛力,從而說明項目的必要性。
(3)一帶一路的政策背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甘肅古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經濟發展和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 2015 年 3 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愿景與 行動》( 2015年愿景與行動)該倡議旨在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昌盛。倡議的合作重點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與基礎設施的聯通、貿易通暢、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甘肅位于沙漠和青藏高原之間,是古代連接中國首都與中亞、歐洲陸地的唯一途徑。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和戰略地理位置,甘肅省被定義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黃金段”。
(4)項目組成、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依據及過程
1.2評價類別與評價范圍
1、評價類別
本項目包含十個子項目,涉及甘肅省天水市、定西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2017年12月27日-2018年1月8日,環評單位工作團隊隨同建設單位對各子項目進行了現場踏勘,了解了各子項目的初步建設方案以及周圍環境情況。根據世界銀行安全保障政策OP4.01《環境評價》的規定,本項目定位A類項目,即環境影響顯著、復雜、敏感的項目。
2、評價范圍
大氣評價范圍:各工程區及邊界200m范圍
噪聲評價范圍:各工程區及邊界200m范圍
生態評價范圍:各工程區及邊界200m范圍
地表水評價范圍:項目排污口上游500m及下游1000m范圍
1.3相關法規、規范
根據《關于加強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規定,本項目須執行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規章和標準,同時兼顧國際金融組織的技術要求。
1、相關法規、規范列表
本節主要羅列適用于項目的世界銀行安全保障政策、國家及甘肅省法規及規范、國家及甘肅省規范,并分別說明適用理由。
2、主要法規、規范介紹
對適用于本項目的法規、規范中與本項目相關的條款進行介紹。
1.4 與主要相關規劃、政策的關系
本節主要介紹與本項目相關的城市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生態或環保規劃、文物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以及政策,說明本項目與相關政策、相關規劃的關系。對于與相關政策、規劃不協調部分,給出項目調整建議。
1.5 環境功能區劃及適用標準 1.5.1環境功能區劃
本項目涉及區域廣,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標準中環境功能區劃原則、《甘肅省地表水功能區劃(2012-2030年)》(甘政函[2013]4號)、《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技術規范(GB/T15190-2014)》及各地方政府出具的功能區劃文件,識別出各子項目各環境要素功能區劃情況。
1.5.2執行標準
根據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各子項目執行的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
1.5.3與世行標準的比較和差距分析
世界銀行和中國在適用環保法規標準時,都采取執行更嚴格的適用標準的原則。本項目須要同時符合中外標準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兩套法規標準進行比較分析。
第2章 項目內容描述2.1項目組成及分布
主要給出本項目包括子項目情況(名稱、位置、投資、建設單位等),并在甘肅省地圖中標出各子項目分布情況。
本項目包含十個子項目,涉及甘肅省天水市、定西市、張掖市、酒泉市、嘉峪關市。各子項目位置如表2-1所示。
表2-1 各子項目初步選
子項目名稱 項目位置
1 天水雕漆技藝傳承與發展項目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
2.2各子項目內容描述
主要介紹各子項目基本情況(投資、位置、占地、平面布置、接待游客人數)、工程內容及規模(主體工程、輔助工程、公用工程、環保工程、依托工程等)、關聯項目情況(建設內容及規模、建設進度、與本項目關系)等信息,盡量采用圖表形式。
由于項目尚處于可研初期,各子項目建設內容還不完善,本次大綱只列出目前各子項目現階段的簡要建設內容及規模。各子項目目前建設內容簡要情況如表2-2所示。
表2-2 子項目基本情況統計表
子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及規模
一、建設內容及規模:利用已建的天水雕漆產業園設施,建設雕漆技藝的培訓、技術研究和推廣,不涉及 土建工程。主 要包括:
1、天水雕漆技藝傳承培訓中心:理論培訓子項目、實踐教學子項目、審美體驗教育子項目,投資4976萬元
2、天水雕漆傳承創新工程研究院:漆器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文化名人交流中心等在內的學術研究機構。投資4080萬元。
天水雕漆技藝傳承與發展項目
3、天水雕漆社區服務基地:社區培訓、作坊扶持、聯合發展、帶動周邊社區發展和文化旅游、社區保護性收購、社區作品征集等內涵促進社區的扶貧發展。投資4000萬元
4、天水雕漆互聯網推廣中心:建立“互聯網+” 天水雕漆互聯網推廣項目,包括天水雕漆文化宣傳推廣與雕漆產品電商展示和銷售,實現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投資744萬元。
二、建設地點: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利用已有廠房,不涉及廠房建設。
第3章環境和社會現狀
本章搜集并表述與項目直接相關的現狀信息、數據及關鍵環評變量,以便評價及說明環評區域的現狀特征,從而確立基線,用以衡量項目將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3.1自然環境狀況
自然環境狀況主要包括:
氣候、地形、地質、水文、動植物、土壤等
3.2環境質量狀況3.2.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數據充分利用現狀已有數據,即:
(1)位于城區的子項目引用距離項目最近監測點近1年連續一周的日均濃度值數據
(2)距離城區較遠的項目引用最新、最近的以往現狀監測數據。
(3)根據現場調查,周圍5km范圍內無工業源,評價范圍內無敏感目標的地區可不用具體數據描述環境質量現狀,只說明周圍污染源情況。
對于嘉峪關草湖濕地公園項目,根據需要補充實地空氣質量監測數據。
3.2.2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數據充分利用與項目有排污關系的地表水現狀已有數據,包括:
(1)距離項目最近的近一年一次例行監測斷面監測數據
(2)距離項目最近的5年內的水質監測數據。
(3)不向地表水排放污水的不再描述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
對于嘉峪關草湖濕地公園項目,根據需要補充實地地表水質量監測數據。
3.2.3噪聲環境質量現狀
噪聲質量現狀監測數據充分利用現狀已有數據,即:
(1)位于城區的引用距離項目附近的網格點晝間和夜間的連續等效A聲級數據
(2)距離城區較遠的項目引用最新、最近的以往現狀監測數據
(3)根據現狀調查周圍無工業等明顯噪聲源、人口較少以及噪聲評價范圍無噪聲敏感點的項目,不再用具體數據描述噪聲現狀,只介紹周圍噪聲源情況以及人為感覺的聲環境質量情況。
對于嘉峪關草湖濕地公園項目,根據需要補充實地噪聲監測數據。
3.4環境敏感目標
從大氣、聲、水、生態等5個要素分別統計環境敏感目標。
3.4.1大氣、聲敏感目標
分子項目給出調查各要素評價范圍內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敏感點情況(名稱、規模、與本項目位置關系等)
3.4.2水環境敏感目標
1、水環境
主要介紹各子項目區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情況(名稱、流量、水體功能、與本項目位置關系等)。
2、水源保護區
調查各評價區水源保護區情況(水源保護區類型、保護區范圍、供水規模、范圍、與項目位置關系等)
3.4.3生態保護目標
1、各類生態保護區
調查各評價區涉及的自然保護區、基本農田、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情況(名稱、保護范圍、保護要求、與項目位置關系等)
2、珍惜瀕危動植物、名木古樹
調查各評價區涉及的珍惜瀕危動植物情況(保護對象名稱、分布情況、保護要求、數量等)、名木古樹情況(名稱、年齡、與項目位置關系等)
3.5物質文化資源現狀
1、文物保護單位現狀
調查各評價區文物保護單位情況(名稱、級別、保護區范圍、建設控制帶范圍、與項目位置關系、主管單位等)
2、歷史建筑現狀
調查評價區還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具有一定歷史、宗教、文化價值的古建筑、祠堂、古橋等歷史建筑情況(名稱、與項目位置關系、建設年限等)
3.6 社會經濟現狀
主要搜集各地區統計年鑒等資料,描述各地區經濟結構(三大行業占 GDP 的比重),主要行業/工業、能源結構; 人口,人均收入等信息。并對數據進行分析。
3.7 相關基礎設施現狀
主要調查各子項目周邊是否有可用的上下水管網、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其地點、規模/處理能力、投產年月、運行狀況、能否接納本項目產生的額外污水和廢物,各子項目與所在行政區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規劃的關系等。
調查各子項目周邊可能影響項目或受項目的高壓線、鐵路、重要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現狀。
第4章替代方案分析
替代方案分析即為設計期的環境影響分析,主要是對不同的選址、設計方案、環保措施等對環境的影響進行替代方案分析、優化,從源頭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本章的替代方案分析與第5章的“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第6章的“運營期環境影響評價”構成了項目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段的環境影響評價。
本章結合各子項目替代方案分析結果,如果存在優化可研確定的方案,對可研方案提出優化建議,并和可研單位、建設單位進行溝通。
4.1有無方案替代分析
對無項目和有項目進行替代對比分析;部分子工程(如大地灣小型水壩、懸泉置游客中心、草湖濕地公園建筑物)的有無方案替代分析。
4.2不同選址方案替代分析
對不同選址的設計方案替代對比分析,如游客中心的選址、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位置等。
4.3不同污染治理措施替代分析
對不同污染治理措施的替代方案分析,如游客服務中心生活污水處理方案(處理達標后綠化還是排入河流)
4.4不同建設規模替代分析
不同建設規模的比較分析,包括游客服務人數規模、占地面積等。
4.5其它替代方案分析
如不同的供水方案或者可研、公眾或專家咨詢提出的其他方案
第5章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5.1施工期環境影響要素分析
對各子項目施工期對聲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環境、文物古跡等影響進行識別,初步篩選出最主要影響,為以下各節主要影響評價提供方向。
5.2主要環境影響評價
主要結合5.1識別出的主要環境影響分析結果,對各子項目篩選出的主要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
5.2.1對水環境影響
主要是各子項目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對納污水體的環境影響。重點關注對水源保護區的影響(如果存在)。
5.2.2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主要指施工揚塵污染,重點分析對施工附近居民的影響
5.2.3噪聲影響
主要是施工期間施工機械等對聲環境的影響,重點關注對施工廠界兩側第一排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敏感對象的影響。
5.2.4生態環境影響
主要包括生境的隔離、侵占;植被破壞;外來物種入侵;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動物的干擾等。重點關注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影響。
5.2.5固體廢物影響
主要指施工期間產生的建筑垃圾、多余土石方、施工生活垃圾處置不當時對生態的破壞(建筑垃圾、多余土石方占地)、水體污染(施工生活垃圾處置不當)。
5.2.6對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的影響
施工(如機械振動)對周圍文物古跡、歷史 建筑等的影響;
5.2.7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施工對沿線社會生活影響:店鋪、機構、居民出行,對公用設施的影響
第6章運營期環境影響評價6.1運營期環境影響要素分析
對各子項目施工期、運行期對聲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生活環境、文物古跡等影響情況進行識別,初步篩選出最主要影響,為以下各節主要影響評價提供方向。
6.2主要環境影響評價
主要結合6.1識別出的主要環境影響分析結果,對各子項目篩選出的主要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
6.2.1對水環境影響
主要是各子項目運營期生活污水、餐飲廢水排放對納污水體的環境影響。重點關注對水源保護區的影響(如果存在)。包括地下水取水、濕地公園建設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分析。
6.2.2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主要指餐飲廢氣、汽車尾氣、污水處理設施及垃圾中轉站惡臭對大氣環境尤其是附件居民等敏感對象的影響。
6.2.3噪聲影響
主要指運行期社會生活噪聲、車輛噪聲,尤其是接近于噪音敏感目標的場地周圍(居民區、學校、醫院等)。
6.2.4生態環境影響
分析旅游活動對動植物的影響,重點關注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影響;分析水資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6.2.5固體廢物影響
主要指運行期間產生的生活垃圾、餐飲垃圾處置不當引起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
6.2.6對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的影響
指旅游活動對周圍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等的影響。
6.3間接影響分析
如游客的涌入或增加對當地人的正負面影響、對當地基礎設施的的正負面影響等。
6.4 累積影響分析
對旅游產業聚集發展后的累積影響,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累積影響進行定性分析:
1、環境空氣:各餐飲店餐飲廢氣對環境空氣的累積影響、交通量增加引起的汽車尾氣影響
2、游客增加引起的污水量增加,對納污水體的影響
3、游客增加引起的固廢量增加,對環境的影響
4、交通量增加、游客增加對周圍聲環境的累積影響
5、旅游發展對生態的影響
第7章 信息公示及公眾協商
本項目進行兩輪的信息公示和公眾協商,分別在,1)環評大綱完成及公示后; 2)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草稿完成時。
由于本項目也同時正在進行社會穩定評價,為了避免工作重復性,本次環評不進行移民搬遷、征地相關的信息公示、公眾協商工作,一般搬遷、征地相關調查與評價直接引用社會評價報告調查與評價結果。
環評報告會對公示和協商的日期、地點、內容、方法、參與人數、職業及其擔心、意見和建議,及環評對此是如何處理的等信息進行記錄 。
7.1信息公示
通過各地區政府網站進行信息公示。同時通過在當地報紙刊登公示網站信息引導讀者查閱包括天水日報、定西日報、張掖日報、酒泉日報、嘉峪日報等。
7.2公眾協商
公眾協商主要采用公眾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應包括:有可能受到擬建項目影響的群體和個人,如附近機關、居委會和個人等;可為環境評價提供知識和信息的群體和個人,如非政府的環境組織、咨詢專家等,他們可根據其知識背景和專業特長等提供擬建項目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等有關方面的信息。主要調查內容包括:
(1)本地目前的文體、旅游等方面有哪些不足?問題原因?建議?
(2)對于您所在地的子項目,您認為是否有必要建設?
(3)對于項目布局、規模、建設內容,您的看法與建議?
(4)本地目前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何建議?
(4)對于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您的建議?
7.3公眾意見處理
對公示及公眾協商期間,公眾反饋意見進行處理、答復,并回訪調查公眾對答復滿意程度。
第8章環境管理計劃
本章環境管理計劃根據國內相關法規、規范和管理辦法,以往類似項目的經驗和教訓,并參考了世界銀行《環境、健康與安全通用指南》(簡稱《 EHS 指南》),針對工程施工期和運營期提出的具體的行動計劃。
8.1類似項目經驗教訓總結
收集已建成、已運行的同類或類似的項目環境管理案例,總結、吸收其中的經驗、教訓,更好的指導本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
8.2環境管理的機構安排及其職責
明確項目環境管理的組織架構,列出項目業主/法人、承包商、監理工程師、的作用、職責及人員配置要求。
8.3環境影響與減緩措施
根據第5、6章評估的負面影響,按子項目分別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行為導向的相關減緩措施,并說明這些措施如何實施、如何監督管理。
8.4環境監測
制定建設及運行期間的具體的環境監測計劃,要包括:監測對象(空氣、水、廢棄物 及噪音等),監測指標、方法、和頻率等。
8.5培訓計劃
培訓計劃旨在使項目各方熟悉環境管理計劃,從而加強實施的能力。
培訓計劃包括:對項目辦、業主、承包商及工人、監理工程師、運營單位和人員的培訓內容、時間、 人次、安排和費用估算等。
8.6監督與報告制度
對環境管理計劃( EMP)實施情況的定期報告制度安排,提出具體建議,并對各項報告內容提出具體要求,以促進實施和監督管理。
8.7 文物保護管理計劃
本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單位較多,為了降低甚至消除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對文物保護單位的影響,確保各項文物保護措施得到落實,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文物保護管理計劃。
本項目文物保護管理計劃根據專業資質單位編制的文物影響評估報告來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