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微風像柔順光滑的絲綢輕輕拂過臉龐,嬌嫩的枝葉,各色鮮艷的花和針尖一樣的草芽從蓄勢待發的嚴冬中蘇醒過來,歡快地分享著迷人的陽光和溫潤的春雨,欣欣然散發出強大的春之活力。
一年之計在于春,伴隨著春的音樂,爆發出生命活力的還有董世明和舒建成的西湖灣烏雞生態養殖基地。
西湖灣烏雞生態養殖基地坐落于渭南鎮西湖灣村一個群山環繞的山窩里,海拔高度1200米。這里屬于半溫潤氣候,冬冷無嚴寒,夏熱無酷暑,四季分明,又與公路緊密相連,運輸便利,儼然一處興辦養殖的天然風水寶地。隔欄望去,滿山烏黑透亮的烏雞或悠閑踱步于屋頂之上,或撥草覓食于田埂之畔,或悄然棲息于樹梢之巔,或相聚結群與草木從內,雞鳴嘈雜之聲越發襯托出四周山巒丘陵的安靜祥和。

董世明和舒建成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農民,這幾年,他們看到村里成坡連片的花椒、櫻桃、蘋果、核桃等經濟作物種的風生水起,但搞飼養的卻很少。頭腦靈活的他們經過多次商議和實地考察,決定飼養烏雞。2017年上半年,他們借助國家精準扶貧的惠農政策,合伙貸款16萬元,承包了18000平方米的山坡林地,建起了2個300多平方米寬大亮堂的雞舍,從陜西漢中引進1800只黑羽烏雞苗,又用孵化器孵出3000只投放林地進行散養,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為了照顧好這些雞苗,董世明和舒建成干脆將家搬在雞舍旁,吃住都在山上,起早貪黑,像照顧寶貝似得精心飼養起它們,一點也不敢馬虎。創業是艱苦的,在收獲的同時總伴隨著風險,由于他們第一次養雞,缺少飼養方面的知識經驗,散養的雞苗因為沒有控制好雞舍溫度,一下子死了1000多只。這讓還沉浸在喜悅中的董世明和舒建成變得焦頭爛額起來,看著死掉的小雞,他們心急如焚,情緒跌到谷底,甚至開始懷疑起創業能否成功。但憑著西北人吃苦耐勞和不服輸的那股韌勁,董世明和舒建成通過向專家請教養殖知識,閱讀相關書籍,上網查找資料,再加上自己的實際經驗摸索,很快找出了雞苗死亡原因并作出對應措施,及時控制了死亡率。現在,他們的烏雞很少出現因飼養不當出現的損失。

經過多半年的辛苦勞動,董世明和舒建成終于收獲到了艱辛付出的第一份報酬。他們飼養的西湖灣黑羽烏雞,因為具有烏羽、烏皮、烏腿、烏喙、烏趾、烏冠的獨特特性而備受關注,再加上他們將烏雞散養在山坡林帶,以草籽嫩芽和昆蟲為食,輔以天然飼料、泉水喂養,使得其雞體型碩大,脂肪含量少,肌肉結實緊湊,肉質鮮美醇香,勁道有嚼頭,并兼有極高的藥用和保健功效,堪稱“烏雞中的戰斗雞”。2017年底,他們以平均每只160元的價格出售了1200只黑羽烏雞,算上賣出的雞蛋,收益達到20萬左右,極大地激起了他們飼養烏雞的勁頭和信心。現在,他們的烏雞已經在天水市和麥積區的多個地方進行銷售,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談到未來打算,董世明和舒建成的嘴角不由泛起一絲高興的微笑,他們說,會搶抓國家的優惠政策向農村大力傾斜的這一歷史性機遇,擴大養殖規模:在今年底,將改進增添一批料斗、飲水器等養雞設備,擴建2個總計700平米的雞舍,將烏雞飼養數量增加到13000只左右,再進購一個更大的孵化器,把孵化出來的雞苗對外出售,讓周邊的群眾也加入到飼養烏雞這一行業中來,帶領更多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一起奔向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群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艱辛不語,自是一種收獲,相信董世明和舒建成的烏雞之路會越走越寬,那一只只翅膀上掛著他們發家致富希望的看似烏黑實則卻是金蛋蛋一樣的烏雞,必將飛出西湖灣,飛向祖國的五湖四海。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