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區融媒中心訊(記者 王峰梅)立冬時節,氣溫驟降。但在麥積區封控小區——橋南街道辦事處瑞苑社區金江花苑小區內,正在排隊做核酸檢測的居民,看著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張嬋忙前跑后,聽著她“請注意一米線,拉開距離;請出示健康碼······”的溫馨提醒,格外安心和溫暖。自從小區被封控以來,這個挺身而出的年輕共產黨員,就用自己的責任擔當和熱情服務,成為小區居民同心抗疫的“主心骨”。
有著11年黨齡的張嬋,是天水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干部。10日26晚,她在秦州區石馬坪街道石馬坪社區共建小區做完志愿活動回家后,因抗疫升級,道路管控,所處小區封控,便開始了居家辦公。

盡管張嬋每天在家里承擔著單位安排的文案、宣發等任務,但看到同事們在共建小區做志愿服務的照片,她還是覺得自己有點被甩下。“上一次抗疫時,那么多的黨員都沖在一線做貢獻,自己卻因為生孩子,只能待在家里,什么都不能做;這一次,我絕不能再落后。”張嬋笑著告訴記者,聲音軟軟糯糯,卻有種別樣的力量。
就這樣,張嬋在自己已被封控的小區,果斷穿上印有愛心的“紅馬甲”,主動和其他志愿者一道,承擔起組織小區內2700多名居民有序進行核酸檢測的任務。她主動與社區網格員聯系,每天在群里發布核酸檢測時間,檢測順序,一棟樓做完,再叫另一棟樓,既避免了人群聚集,還讓大家縮短排隊時間。在核酸檢測現場,她不時提醒大家,不要插隊,不要扎推,保持一米線,保護自己和他人安全。

有一次,一位居民插隊,她上前勸阻,對方卻怨她多管閑事:“誰要你管?!又沒人請你做志愿者!”她笑著回擊:“志愿者就是自愿做的!既然我當了志愿者,就要負起責任!”在她堅持和維護下,插隊的人沒有了,小區核酸檢測的隊伍越來越有秩序,效率也越來越高。
“剛開始做核酸檢測時,大家一聽大喇叭喊,一起往下涌,人多,擁擠,不安全,還要等很久;后來張嬋在群里給我們通知,一棟樓做完另一棟樓再做,人少,也不用等太久,還做得快。”一位大媽笑著說:“有她為大家操心,我們覺得安心多了!”
“其實,我也有過猶豫。一怕有風險,二擔心精力跟不上。因為,我的兩個孩子都還很小,一個3歲半,一個不到2歲;丈夫在石佛鎮包村,也在抗疫一線,已經快一月沒回家。我還承擔著我們單位宣發等工作。但是看到小區業主群里很多人有問題,卻得不到解答和回應時,我就覺得我應該也必須站出來,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張嬋自豪的告訴我,她們單位的黨支部不僅是全市先進黨支部,還是全省標準化先進黨支部。“大家都在幫建小區里當志愿者,為抗疫做貢獻,我不能因為封控了小區就把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責任也‘封控’起來,更不能因小區封控而拖后腿!”
因為時刻謹記著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和責任,張嬋在這個并不屬于自己共建范圍的小區,身穿紅馬甲,用“黨旗紅”升華著“志愿紅”。

她不僅把服務聚焦在組織大家有序進行核酸檢測上,同時更把群眾生活冷暖放在心上。她把業主微信群當做服務群眾的另一個陣地,時刻關注著群里居民們的訴求。有居民買不到菜,她便聯系超市配送蔬菜進小區;有老人買不到藥,她便千方百計找來藥品商家,為居民們配送藥品;小區居民對抗疫政策不了解,她便聯系社區網格員,為他們及時解答抗疫政策和動態······
漸漸地,業主群里抱怨、發牢騷的少了;主動承擔,互幫互助的正能量多了起來。在張嬋的宣傳,引導和真心服務下,遵守秩序,同心抗疫,成了居民自發行動。
一位業主在群里專門@張嬋:“有了正確的領導,合理的引導,再野蠻的人都會變得理性,變得文明!辛苦了!支持你!給你點贊!”
“我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群眾都記在心里。他們下樓做核酸檢測時,總會囑咐我,多穿一點,要保護好自己。那一刻,心里很暖。”張嬋的眼睛亮晶晶的,她鄭重的說:“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無論身處何地,我都在崗!”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種信仰,就是前進方向。初冬的風,雖已寒冷,但在我們同心抗疫的戰斗中,有一種紅,給我們溫暖,那是美麗熱情的志愿紅;還有一種紅,給我們力量,那就是迎風高揚的黨旗紅!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